網上版請按此
中國智慧建設的挑戰
近十多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涵蓋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住房等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領域,並明確指示發展方向,訂明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字,當時全國所有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都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自此以後,智慧城市就成為內地龐大的產業,根據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中國由2015年至2020年6年間,投入建設智慧城市的總資金高達8.07萬億人民幣。
然而,中國城市化也面對不少挑戰,研究機構IDC在今年初的報告分析道:「包括政務雲、感知體系、腦類技術平台等在內的基礎性技術……當前的智慧城市部分場景建設,缺乏實際需求支撑,實用性和有效性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該機構留意到,內地以項目建設主導的智慧城市發展,呈現出「重建設輕運營」的特點,因此建議建立「標準規範、績效管理、發展評價體系」,促使發展模式朝「持續運營」的方向轉變。
而人口老化更促使內地優化城市規劃。當地政府將智慧城市建設,擴展到基層社區的建設,例如增加投資於縣的公共服務和醫療保健,以及升級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隨着居民年齡的增長,為舊住宅大樓增加電梯。同時,近年一些企業也與地方政府合作「智慧養老」,如山東省與實體醫療機構攜手,設置「互聯網醫院」,提供問診、開藥、疾病管理、健康跟蹤等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既避免了患者親自去醫院就診的麻煩,又減輕了醫療系統的壓力。
展望將來,當局如能提高人民對市政的參與度,藉集思廣益把智慧城市的效益更好地發揮,相信能引領內地成為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典範。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