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提振生育率兩難
香港生育率低迷,鄰近地區如日本、南韓、內地,以至歐美等也不例外,因此令人有「低生育率是全球通病」一說。
聯合國界定人口替代水平(Replacement Level)是2.1,即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名子女,人口才會穩定。根據世界銀行資料,生育率在2.1或以上的國家,全球超過100個,但大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甚至戰亂頻仍。舉例,生育率稱冠的西非內陸國家尼日爾(Niger),生育率達6.8(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卻只有533美元(2022年),全球排行倒數第七。
反之,人均GDP高的國家,例如新加坡(2022年達8.2萬美元),不單富裕,而且在多個領域名列前茅,其人力資本指數(HCI)2020年全球第一,香港排第二;然而在生育率方面,新加坡卻和澳門並列全球倒數第四(香港、南韓、帛琉並列倒數第一),即使該國過去40年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成效也不顯著。
隨着避孕措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普及,新加坡生育率在1977年下滑至1.82;八十年代初,時任總理李光耀開始推出一連串措施,鼓勵「普通程度考試」(O Level)至少5科及格的高學歷女性生育,獎勵包括子女可優先入學、婦女享慷慨的稅務優惠(生育第一、第二和第三個孩子分別獲5%、10%和15%的稅收減免)等。不過,由於對低學歷女性有歧視性,社會反響甚大,政府撤回部分政策。之後,當局繼續推出不同激勵措施,例如為合資格夫婦的輔助生育治療提供高達75%補貼,2019年便花費2000萬新加坡元(約1.15億港元)公帑;其他還包括有薪產假、育兒補貼、稅收減免、一次性現金獎勵,以及補助提供彈性工作安排的公司等。可是從結果來看,收效不大,當地生育率持續向下,2022年跌至1.04(香港為0.7)。
這應驗了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所指出,危機感(insecurity)才能促使人思考和重視生命的根本。在一個危機重重的世界,疾病或乾旱等災難可能於一夜之間摧毀兒童生命或莊稼,家庭往往是唯一的防禦手段。隨着財富的累積,生活更穩定,人們的危機感逐漸消退,變得為自己考慮更多。結果,眾多生活富庶地方的生育率持續下滑。
這真是個兩難,如何在改善生活質素之餘,令文明的燈火可延續下去,這個世紀難題,或許需整個人類社會共同思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