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人機協作修樹範例
世界經濟論壇的《2023未來工作報告》指出,未來新興職位很多需要人機合作,中電(00002)新近的農林管理預測系統(下稱「農管系統」)是一個優良示範。
樹木容易干擾架空電纜,引致電壓不穩;樹木一旦倒塌壓到電纜,更可令全區停電。這個新系統正是對症下藥,它有三大好處:
1. 精準:中電早於2001年已成立約40人的修樹隊修剪樹木,但因尚未建立完整樹木資料庫,難以掌握電纜範圍內樹木的生長情況,令工作事倍功半。
今天,以地理資訊系統(GIS)為核心的農管系統,連結了架空電纜範圍內逾17萬棵樹木的資料。這個完整的樹木資料庫包含樹木品種、樹齡、修樹紀錄,以及根據陽光、溫度和雨水相互關係得出的生長方程式,助團隊掌握和預測樹木的生長情況,以便估算它們與附近架空電纜之間的距離。在香港教育大學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輔助下,修樹隊以科學指標監察樹木,減低風險。
樹木與架空電纜的距離愈近,其風險等級便愈高,在系統內的地圖上以不同顏色顯示,修樹隊便能夠因應風險,安排修剪工作的優次。
2. 高效:20多年前成立的修樹隊,過往主要依靠經驗估計樹木生長速度及方向,並需派員定期實地巡查,以目測方式找出對電纜構成潛在風險的樹木,可以想像如何耗時。
今天,新系統設有流動應用程式,不單能即場輸入及更新樹木資料,而且連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讓人準確知道修樹地點和相關資訊,例如樹種、高度、樹冠寬度和大小,令管理層更易安排合適的人手,例如隊伍人數和能力的組合、工具的要求等;有助團隊制定合適的樹木管理措施及修樹時間表,提升工作效率。事實上,過去一年團隊已進行多達8萬次修剪工作。
記者報道指出,一名修樹隊人員攀上樹木後,與在樹木附近手持平板電腦的工作人員合作,經對講機指示修樹員修剪枝幹,整個過程只需約一小時。
3. 省錢減排:中電表示,新系統不單提高供電可靠度,更減省營運及維修成本,預計每年省下150萬元營運成本。
同時,修樹隊能把現場所得的樹木紀錄即時輸人系統,減輕文書工作,用紙量少70%,降低碳排放。
以人機協作辨識對電纜有潛在風險的樹木,不單對其他公用事業如有不少架空電纜的港鐵有所啟發;其科學化的監察樹木方式,更易找出危樹,負責護養全港樹木的各大政府部門,應該可以借鑑。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