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先行先試低空作業 帶領香港突破困境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先行先試低空作業  帶領香港突破困境 

港深通勤只需10分鐘?深圳大型連鎖超巿貨品半小時快遞到家? 20分鐘全新視角無人駕駛的深港澳空中旅遊?

疫後一年,香港雖努力振興經濟,奈何受全球不景氣拖累。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是否有新思維帶領本地突破困境?近年內地視「低空經濟」為經濟新動力,香港經濟又能否藉此騰飛萬里?

低空經濟泛指在地平面垂直距離1000 米以內的空域,可延伸至3000 米的經濟活動,涉及低空飛行、航空旅遊、物流運輸等綜合經濟形態;主要載具包括無人機、飛行的士等。

深圳英國開拓低空經濟

目前深圳在低空經濟領先,去年該市全年載貨無人機飛行突破60 萬架次,規模居全國第一。同年12 月更率先出台《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項具體措施即時生效,又於今年2 月1 日起實施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由於當地對此產業積極進取,香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便預言,未來在深圳的天空會同時有10萬架無人機在飛行。

而英國也正在建造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空中高速公路。這個「Project Skyway」計劃會串連雷丁、牛津、劍橋等地的空域,覆蓋逾120萬人口,供飛行汽車和無人機送貨之用。這條265 公里航道,容許「視距範圍外操作」(BVLOS),英國政府在公路地面沿途裝設傳感器,以便飛行載具和交通管理當局掌握實時交通狀况,確保運行安全。

內地研究機構雲圖智行表示,中國低空經濟行業在2022 年市場規模為2.5 萬億人民幣(約2.7 萬億港元),預期到2025 年可增長一倍;而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則估計到2040 年,城市空中出行(urban air mobility)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到2050年更會暴增至9萬億美元(約70萬億港元)……

當內地以至其他地方致力拓展低空經濟,毗鄰深圳的香港會擔當什麼角色?會否因為香港缺乏政策及配套,以致無人機送餐、物流和飛行的士要在深圳河止步?若真的這樣,情况實在可悲。

香港人工島北都可設試行區

固然香港人煙稠密,令人關注低空作業對乘客和航道內市民的安全,而且私隱疑慮也不能漠視,否則未見其利先惹負評。可是另一方面,本地有山、海、河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以及密集的高樓大廈和人口,既適合低空載人遊覽和通勤,也可以試驗城市場景和海島場景等各種低空行業應用。

如此一來,我們既可借助這些嶄新的低空應用來創造就業和節省成本、推動新經濟並惠及初創企業;另一方面,這些珍貴的經驗更可供內地以至全球大城市參考,有利將來輸出服務、促進經濟。

而突破點呢?我們大可透過「先行先試」原則,仿效金融創新,讓低空行業及其伙伴科技公司在符合民航處監管規定的特定環境和航道下,邀請有限數目的客戶,在指定地點參與低空科技項目試行計劃,令低空行業及科技公司可蒐集數據和用戶意見,以便適當調節和改善新科技產品,從而加快推出產品的速度及減低開發成本。

而在北部都會區、中部水域人工島等新發展區,正好可以劃成「試行區」,供本地試驗「監管沙盒」(sandbox)。同時,這個「沙盒」也需以對接深圳和大灣區為目標,旨在加強推進大灣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繫,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空港群,尤其是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建設。

現時深圳開通了126條低空航線、建設89 個無人機起降點,包括龍華、寶安、南山、鹽田等地。故此,我們也應該在北部都會區盡速尋找地方興建低空飛行起降平台,新田科技城或是可考慮的選址。藉此,我們可推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粵港澳共同發展。同時,也可將此締造成香港創新經濟增長點,並作為輸出「一帶一路」的最佳示範。

此外,內地開始在無人機管理上訂定政策法規,但在跨市跨省方面未有定案。香港政府在此半空白期,可爭取先行先試,主動跟區內的監管機構商討,謀求在技術、法律法規及各持份者之間合作,同時期望參與的監管者給予創新者適度彈性,盡速探索一套大灣區共同可行的方案,未來更可供其他省市參考。

人才培訓乃關鍵

而政策和基建之外,人才培訓更是成功關鍵。低空經濟牽涉範圍甚廣,從上游研發設計(如處理平台、基礎軟件、關鍵原材料、芯片和傳感器等);中游部件製造與集成(包括飛行控制、導航系統、通訊系統、動力系統、地面系統、傳感系統、整機研製等);到下游應用與服務(涵蓋工商業應用、消費級應用及駕駛、維修、培訓服務等)。本地大學宜檢討現有的航空航天課程,加強人才培訓,並激活初創生態圈,創造就業機會,以迎接此嶄新機遇。

倘政府能夠嘗試跳出傳統框框、獨闢蹊徑,或能帶領香港走出一片新天地。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