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

為什麼要發展智慧城市 - 信報財經新聞, EJ Tech

網上版請按此

 

為什麼要發展智慧城市

2017年底,香港發表首份智慧城市藍圖,至今轉眼已近7年,到底成績怎樣?與此同時,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迅速,香港可以如何參考他人的成功例子,改善不足、提升優勢?

巧合的是,我在香港大學教授智慧城市的碩士課程也已經有7個學年,而每年的重頭戲,除了是商界和政府的重量級嘉賓講師外,在最後一堂,所有同學都要分組分析一個自選城市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發展,同時給予香港建議,並由嘉賓評判即場提問和評分。

今年的來賓一如以往星光熠熠,包括(以英文姓氏排序):地政總署副署長(測繪事務)張國輝先生、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名譽教授張英相、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課程策劃總監鄒錦沛教授、運輸署技術服務科智慧出行部總工程師方崇傑先生、發展局工務科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專員靳嘉燕女士、環境保護署環保法規管理科區域辦事處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羅志永博士、香港機場管理局系統工程及維修(技術系統)高級經理杜光卓先生、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先生及消防處機構策略總區資訊科技管理組高級土地測量師王正琪先生。

過往,同學選的一般都是歐美等熱門城市,內地的並不多見。然而,中國智慧城市發展一日千里,這也反映在今年同學的選擇上,5組之中,有3組以內地城市為題,分別是杭州、蘇州和深圳。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在內地都是數一數二,市容井井有條,資訊科技運用功不可沒。其中,以大數據改善交通擠塞、遙距診症減少病患的舟車勞頓等,都可令市民切身感受到發展智慧城市的好處。

不過,正如張英相教授指出,我們要毋忘發展智慧城市的初衷。初衷是什麼?另一組同學介紹杜拜時,提到當地量度情緒感受的「幸福測量計」(Happiness Meter),在聽了大半晚的科技應用後,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這個幸福測量計是杜拜智慧城市計劃之一,以實時捕捉市民的情緒(滿意、無意見、不滿意),並綜合全市相關數據,顯示在儀錶板上,讓政府和私營機構能掌握市民的喜樂變化,從而改善服務。

這正好點出發展智慧城市的初衷,資訊科技只是手段,傳感器、閉路電視、人工智能(AI)等的運用,最終目標是改善市民的生活,令人身心康泰。如果忘記了這個初衷、忽略了生活其中的人,智慧城市只會淪為一堆硬繃繃的軟硬件而已。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