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

淺談大學教育價值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淺談大學教育價值

 

一直以來,「就業」和「學歷」的關係非常密切。在美國,2017年的平均失業率是4.4%,中學未畢業的卻達7.7%,即使就業,每週收入中位數僅為520美元;如果擁有大學學位,失業率不單只有2.5%,收入中位數更達1,173美元,是前者的兩倍有多。香港也不例外,根據統計處的數字,沒有受過教育的男性,和擁有大學學位的,2017年月薪中位數分別是1.2萬和3.3萬港元,分歧逾兩倍半,至於專業人士,香港數十年來「發三師」,即醫生、律師、會計師,這群人收入之高是人所共知的了。

 

今日情況依然,只是「當紅」的行業有變。去年,一個美國軟件工程師女生公開自己及同儕的薪津,以提倡男女收入平等。但矚目的是,文章指即使新畢業的軟件工程師,在三藩市灣區年收入也達10多萬美元(逾港幣100萬)。因此,近年電子計算機學科在大學需求急速增加,《紐約時報》引述美國電腦研究協會向200間大學的調查,由2013至2017年,美國主修這科的學生倍增至10萬多。而一席難求,以著名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為例,去年有3,300人報讀。由於爭奪者眾,有大學甚至以抽籤方式決定人選,盛況空前。

 

香港也不例外,政府估計,未來資訊科技人才之新增需求達五萬。因此近年大學都投入更多資源開辦新課程,計有人工智能(AI)、金融科技、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環境工程、數據科學等。

 

不過,40年前已開拓虛擬助理、在AI界舉足輕重的麻省理工學院首席科學研究員卡茨(Boris Katz)指出,今天的聊天機械人如蘋果手機的Siri根本談不上智慧,因為它們僅可回答預設問題,但卻缺乏常識可和人類真正互動,科技界要謀求突破,應和不同界別溝通啟發新思維。故此我喜見本地大學開辦跨文科、理科和社會科學的課程,例如港大多個新課程,包括應用人工智能、設計、環球衞生及發展等;而中大、科大等也相繼開辦跨學科課程,以訓練年輕人應對未來挑戰 。

 

跨地域的院校合辦課程,不單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更為年輕人建立網絡。近日中大便一口氣公布和五所國際知名院校,即內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西班牙的IE商學院,以及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卡斯商學院合辦雙學位課程,給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國際的門戶。

 

近日讀了前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的《校長畢業了》一書,對他的大學教育理念深有共鳴。他指大學在培養專業人士的同時,「應保存和發揚她的文化和核心價值」,這是大學之為大學的靈魂所在。因此,當我們追求市場價值、個人回報的同時,也切勿忘記,所有科技的目的也是以人為本。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