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

創新科技 (廿二):防洪的金鑰匙 - Unwire. pro

網上版請按此

創新科技 (廿二):防洪的金鑰匙

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和內陸水浸影響廣泛,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十分一人受災,並使城市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面對內澇這些全球問題,世界各地都加強防洪預警。

中國一方面致力重建濕地,2022年已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另一方面,又倡議在都市內建設防洪兼具生態環保功能的「海綿城市」,以增強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抵禦暴雨災害方面的「彈性」和「韌性」。

長年受水浸威脅的荷蘭則善用先進科技來釐定發展規劃,其中GIS不可或缺。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KNMI)對1990年至2050年間溫度和海平面上升的預測,生成不同的假設。然後,荷蘭環境評估局(PBL)透過GIS綜合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數據,例如人口的特質、經濟、土地使用和流動性等,規劃未來的土地利用。

而有九成自然災害與洪水相關的美國為了防治問題,聯邦政府計劃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事前研究人員、非牟利組織和GIS專家利用創新技術來預測洪水可能發生的地點。這包括即時洪水感測器系統、尖端的水文模型和高解析度衛星監測等,多重數據透過GIS來拆解分析,以決定投資的優次。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指,面對極端天氣,可持續發展是「金鑰匙」。香港同樣有水浸的困擾,如去年9月颱風海葵殘餘雨帶所造成的破紀錄暴雨令地鐵站被淹浸,港人仍然歷歷在目,我們必須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路向。特別是我們要發展北部都會區,打造創科集群樞紐,與比鄰的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更需要發展與保育並行,這才能長治久安。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