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LEI沙盒構建灣區互信
香港人北上消閒、購物、養老已蔚然成風,但因法律和行政制度各異,粵港澳三地間跨境交易和資訊互換仍面臨重重挑戰。9月下旬舉辦的「發展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構建灣區智慧城市群」,所探討正是如何進一步發揮大灣區的潛力。
主辦機構之一的智慧城市聯盟(SCC)在論壇上向特區政府提交了《以新質生產力構建灣區智慧城市群》政策倡議書(《灣區倡議書》),其中提到早在2019年,中央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提出要把三地建成智慧城市群,透過建立統一標準,加強彼此合作,包括「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應用」。
要推動電子簽名互認,建立互信認證機制和系統非常重要,全球法人識別編碼(Legal Entity Identifier, LEI)是重要基礎。LEI是國際標準組織(ISO)認證的一種識別碼,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全球金融市場提供一個統一的法人實體識別方式,它由一組20位數字和字母組成的代碼構成,提供一個標準化且獨一無二的號碼,以識別金融交易上雙方的身份。
在大灣區推廣使用LEI,不僅可加強金融服務領域的互聯互通,還有助於三地提升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管理。例如在跨境支付與結算時,通過應用LEI,使交易雙方身份可快速識別,有助反洗錢活動及提高支付和監管效率。故此《灣區倡議書》建議大灣區內企業在區內的跨境匯款若大於某金額,其付款訊息(Payment Message)必須包含LEI碼。
同時,由廣泛應用LEI碼構建的信任,更可成為解決爭議和有效調解的基礎,為「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局面提供解決良方。假如灣區能共同建立「線上爭議解決」(ODR)機構協作平台,要求企業須登記LEI,再對接三地爭議解決服務規則,便可形成統一的調解機制。這模式也適用於「一帶一路」和其他國際經濟合作項目,促進中國企業打入國際市場。
大灣區建立LEI是個新嘗試,為免除監管機構和企業的疑慮及了解實際施行過程的問題,建議香港政府設立ODR和LEI「沙盒」,在特定環境下試驗其可行性,並邀請大灣區的銀行、金融機構與更多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參與,協助灣區以FinTech建設可持續的智慧城市群。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主動推進大灣區城市共建這沙盒以求共贏,實在當仁不讓。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