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情緒健康影響學業成績
最新研究顯示,精神健康與學業成績有明顯關連,這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啟發?
因應近年學童自殺個案急升,政府在精神健康方面增撥資源,例如教育局、社會福利署和醫務衛生局跨部門合作,於2023年底在全港中學推行三層應急機制,結合校內跨專業團隊、校外支援網絡和醫療服務,以及早識別高風險的學生;又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促進學生、教職員及家長的精神健康(即休息、放鬆、人際關係及抗逆力),方向正確,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多年來舉辦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經合組織(OECD)相信,情緒健康與學業成績有直接關連。
PISA過去多年用來測試全球15歲學童在數學、科學和閱讀的能力,OECD在2019年開啟另一項調查,研究學童情緒性情與學業成績是否有連繫,結果發現兩者相關,當中以「追求成就的熱誠」、「毅力」和「好奇心」等特質最為顯著。
這個名為「社交情緒調查」(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量度7萬名10歲和15歲學生在五方面的能力,包括任務執行(毅力、責任感、自我控制和追求成就的動力);情緒調節(抗壓、情緒控制和樂觀);與他人互動(自信、社交能力和精力);開放心態(好奇心、創造力和寬容度);協作(同理心和信任)。2023年的調查,學童來自中國、日本、印度、意大利、芬蘭、阿聯酋等國家的16個城市,並比對該地學生在數學、閱讀和藝術的能力。2023年是繼2019年後第二度舉行同類調查。
以芬蘭赫爾辛基為例,當地學生在多項表現明顯優於16個城市的平均值,尤其在毅力、好奇心、信任方面。山東省濟南巿的同學,他們的好奇心與平均值相若,可是毅力與成就動力顯著低於平均值。至於日本群馬縣,與資源充沛的學生相比,處於弱勢的同學在好奇心方面尤其欠缺。研究相信,學生如果對追求成就有較高的動力,並有毅力、好奇心和責任感,他們很大機會完成大專教育和在30歲出任管理或專業工作。
這些結論當然有待更嚴謹的研究和分析,但新冠疫情和急速的生活節奏,無疑損害了我們的精神情緒健康,年輕人尤其深受影響。我們必須從生活習慣和日程上作出微調,也可考慮與子女共同參與義工服務,加深學童對社區的認識,從而提升抗逆力,並培養責任心,促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單有機會改善學業成績,對往後邁向積極健康的人生肯定也大有禆益。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