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新加坡智慧國 重視人文精神
新加坡於2014年首度推出「智慧國1.0」(Smart Nation 1.0)計劃,列出三大方向,包括數碼經濟、數碼政府及數碼社會,聚焦發展大數據、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網絡安全(Cybersecurity)等技術,希望加強數碼應用能力。
十年以來,新加坡的數碼基礎設施已有長足發展,99%政府服務可在網上完成,99%家庭也有網絡連接。無怪該國在多個國際性的智慧城市評選中,常常高踞前列。自2019年起,新加坡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一直位處全球十大,更是亞洲首位。今年10月在「智慧國1.0」計劃實施十周年之時,推出了「智慧國2.0」,提出三大方向:信任、增長和社區(Trust, Growth, Community)。
驟看起來,這3個願景好像和數碼科技關係不大,但細細思量,就看出當中智慧。
「信任」是指提高數碼安全,防網絡欺凌,在日益複雜充滿危機的數碼世界中保障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及長者的數碼安全。具體工作包括推行新數碼基礎設施法案及成立專門機構,應對網上危害。
「增長」則是通過AI與創新科技,推動經濟增長。具體工作包括大力投資於AI科學計劃,鼓勵跨學科合作和研究;又支持中小企業使用AI工具,以及成立「智慧國教育工作者獎學金」(Smart Nation Educator Fellowship),培育人才。
「社區」集中處理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社交孤立和互聯網上海量不盡不實的訊息。具體工作包括推廣網絡健康教育,為不同年齡群組的市民提供更多數碼技能課程。
檢視新加坡智慧國計劃發展的十年歷程,極有啟發。由1.0積極加強數碼基建,到2.0以科技推動社會和諧,銳意改善人文精神的福祉,體現「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宗旨。
互聯網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後,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大家享受科技發展的成果時,亦開始面對其破壞。例如網絡社交孤立引起的精神健康問題,網上欺凌和詐騙所帶來的焦慮和壓力;長者、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社群,在科技洪流感到被社會遺棄等。如何以科技推動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之餘,又能令社會凝聚共識、關愛共融,是一個重要課題。新加坡智慧國1.0進化至2.0的過程,正好提出一個令人鼓舞的新方向。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