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3

太平才有盛世 金錢不能買快樂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太平才有盛世 金錢不能買快樂

 

近數十年香港經濟持續增長,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早已躋身富裕地區之列,可是近年的調查中,港人的快樂指數卻大幅落後。

 

地方愈富庶 國民愈快樂?

 

近數月情況更加不妙,包括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社企「和富社會企業」在過去六至九月的不同精神健康調查,都一致顯示香港人的情緒深受困擾,抑鬱程度響起嚴重警號,情況令人非常憂慮。

 

各國政府一向相信,地方愈富庶,國民愈快樂,政策也往往以此為基礎,早前《施政報告》也以相似思維,提出種種惠民措施。不過,這個政策基礎是否站得住腳?

 

經濟增長與快樂 因果非必然

 

近年聯合國旗下組織會公布年度《世界幸福報告》,《經濟學人》便把各地過去10多年「人均GDP」對比同期的幸福指數,發現經濟增長和快樂的因果關係並非必然。兩者呈現一致的地方,例如內地,以0至10為基點量度快樂,中國在這10年間人均GDP倍增,快樂指數也上升了0.43點;德國人的收入和幸福感10年來也並肩向前;委內瑞拉曾是全球第五最快樂的國家,隨着近年經濟崩潰,人民也幸福不再。

 

可是,同樣是發展迅速的經濟體,印度人的自我感覺卻於10年間持續下滑了1.2點;越南的情況也有這樣背馳的現象。

 

為甚麼?英國華威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的幾位學者試圖從過去200年的歷史中找尋答案。

 

英國人幸福感 兩大戰時明顯降

 

他們檢視了過百萬項書刊、報章和雜誌,希望找出影響人民幸福的客觀因素。研究結果顯示,令人快樂的最重要因素,並非豐衣足食。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美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個國家,自1820年以來,800多萬份數碼化書籍和文章,從中找尋和情緒相關的字眼。這項研究在今年10月的《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發表。

 

在這200年中,英國人的幸福感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明顯下降;而美國人的最低潮要數1975年越戰落敗要撤軍之時。

 

相對於戰亂,經濟改善卻未必對國民的快樂有這樣決定性的影響,雖然英國在強盛的維多利亞女皇時代或美國在上世紀20年代的繁榮時期,人民幸福感有所增加,但之後的百年,關連便不甚明顯。

 

大禹治水 疏導總比堵塞好

 

學者的結論是,快樂雖然會隨着GDP變化,但影響相當短暫,反而時局是否安穩,對喜樂的影響更深遠。如果要數量化,一年的動盪亂局要提升GDP達30%,才有望把人民的快樂感扳回原狀。

 

太平才有盛世,香港目前的亂象宛如洪水,想起大家耳熟能詳的傳說中,大禹的父親鯀被委派治理黃河水患,他以泥土堵塞洪水,花了九年也未能成功;兒子禹則用疏導的方法,終於令中原成為安居樂業的地方。

 

我深切期望當局也能夠以智慧處理當前的危亂,令香港回復昔日的安居樂業,幸福感才能油然而生。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