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讓環保與經濟同行 - 星島日報, 巴士的報

星島日報網上版請按此

巴士的報請按此

讓環保與經濟同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不少地區不惜推行各項禁足、封城、停工、停課等措施,以減少聚集感染的風險,經濟活動大減,重創環球經濟。不過,在各地經濟停擺之際,地球生態卻出現了「小確幸」,威尼斯因為運河船隻減少,令沉積物沉澱河底,河水變得清澈;二月份的中國湖北省因為工廠關閉,「空氣品質良好」的日數較去年同期的多出兩成,天空更呈現出久違了的藍天,疫情似乎可讓久病的地球稍作喘息。

 

多國封城 重現天清水澈

 

美國太空總署從衞星地圖顯示,今年初,中國上空的二氧化氮含量明顯較去年首兩個月的水平下降,相信是內地限制交通和工商活動等措施所致。美國有研究人員發現,在禁足令下的紐約市,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較去年同期減少近一半。而印度作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環境部中央污染控制委員會最近公布數據指出,首都新德里的懸浮粒子(PM2.5)和二氧化氮(NO2)含量在鎖國之後一星期內同時暴跌七成。

 

經濟發展跟環境污染向來關係密切,經濟活動愈頻繁,碳排放水平往往愈高,環境污染就變得更嚴重,所以外界普遍認為,疫情下污染得到改善只屬曇花一現的假象,如○八年金融海嘯時,碳排放量曾一度下降,但隨着翌年經濟復甦,碳排放量便再次回升。從歐洲太空總署(ESA)發表的不同月份衞星圖片比較,發現中國在全面復工的三月中二氧化氮(NO2)排放量就有明顯增長。但令人憂慮的是,疫情或已令香港的源頭減廢政策變成前功盡廢。

 

抗疫需要大量的醫療用品,單是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就是一種熱塑性塑膠,每人每日使用一個口罩,已為本港帶來約十五公噸的塑膠垃圾,相等於一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再加上在「限聚令」實施之下,市民多選擇外賣,也令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量激增。更不幸的是,本港回收業受疫情影響,塑膠回收量大減,膠垃圾只能送到堆填區,加重本港堆填區的負荷。難道經濟發展跟生態保育只可以背道而馳?自一五年通過《巴黎協定》以來,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已積極推行不同的減排措施,更運用創新科技,如物聯網、大數據等創造智慧環境,幫助改善生態環境。

 

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

 

德國首相默克爾便呼籲各國要正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推行刺激經濟方案時,加入綠色元素以達成全球減排的目標,並建議投放更多資金於未來科技方面,如潔淨及再生能源等,推動綠色經濟發展。而香港金管局和證監會最近也共同成立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以協調金融業針對氣候和環境風險的措施應對,有助支援本地實施的氣候策略。

 

期望政府推行各式各樣刺激經濟方案的同時,也不忘尋求更多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雙方面都得到平衡的智慧方案,以應對全球暖化這個嚴峻的問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