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9

穿戴式科技的N種可能 - Recruit

網上版請按此

穿戴式科技的N種可能


坊間充斥不少對健康的誤解,例如大家都知道飲食太多有害健康,但你可知即使天天跑步,運動之後長坐也一樣傷身?年前有雜誌《Runner's World》說長坐的禍害好比吸煙,文中引述一項追蹤17,000名加拿大人長達12年的研究,發現不論年紀、體重和運動多少,結果是你坐得愈多,壽命愈短......身邊注意健康的朋友近年都自覺要多郁動一點,配備智能手環自然成為時尚。

智能手環是目前「穿戴式科技」最流行的產品。參與其中的,有不少是初創公司 - 根據《福布斯》引述一個市場調查,估計投資界於2015年為研發穿戴式裝置的初創公司投入了10億美元的資金。

美觀易用的穿戴式產品近年熱火朝天,例如與智能手機配合使用的手表和眼鏡、獨立使用的手環手帶、黏貼式的「紋身」、如藍牙耳機的附著裝置等。它們一般可以觀測穿戴者的活動情況,如消耗的熱量、步行的距離、睡眠的時間及深層睡眠的時數等;不少也可量度基本健康指數,如心跳、脈搏、血壓,數據資料可儲存及上載到電腦。

同時,業界正在發展具有更大醫療效用的裝置,例如可偵測腦部受損的頭帶、監察血液中含氧量的黏貼式「紋身」、不用捱照胃鏡腸鏡之苦的「鏡頭藥丸」等。

此外,更有產品助人防範於未然 - 在英國,單是2013和2014年便有近三成半病例與工作引致的焦慮和壓力有關,哈佛和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便製作了一種附著在額頭側的黏貼,產品會傳遞低頻電波影響腦神經,改善穿戴者的情緒,在亢奮與消沉之間謀取平衡。

與健康醫療相關的穿戴產品只是這個範疇的冰山一角,用於遊戲、通訊更是前途無限。根據普華永道的調查,這方面的產品銷售到2018年估計會達一億三千萬部;同時,千禧一代早已視社交網絡為生活必需品,所以能讓他們隨時上傳生活資訊的功能,是穿戴式裝置成功的關鍵。

一年之計在於春,希望年輕人在新一年中工作不忘健康,並能從穿戴式科技中找到靈感,讓自己的無限創意得以發揮之餘,也造福人群。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理學博士,太平紳士(JP),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 IT 創業者,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督導委員會主席,率先將地理資訊系統(GIS)科技引入香港,提倡利用科技推動環保、教育、醫療等事業,致力建設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