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眾籌發揚愛心
旺角便利店東主遇劫喪生,其所屬的便利店集團為其家屬籌款,8小時就籌得逾160萬元。事實上香港人一向富有愛心和善心,只要認同籌款活動的背景和理念,很多人都會慷慨解囊。
近年來在全球發展迅速的眾籌活動,其中一類「公益眾籌」就是透過互聯網平台讓大眾集腋成裘,為各種公益活動提供支援。如果把這種模式搬到市民生活繁忙的香港社會,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公益眾籌活動一般採用「捐贈式」(Donation-based)眾籌模式,參與者的回報就是自己的善心得到滿足。歐美的例子包括購買疫苗對抗惡疾,還有贊助貧窮學童上學等。而美國的公益眾籌網站GoFundMe,2010年至今已為各種活動籌得超過10億美元。
另外也有「獎勵式」(Reward-based)模式,參與者可獲得一些非金錢但比較特別的獎勵,例如和名人握手或進餐等。較著名的例子是瑞典打機高手Felix Kjellberg曾呼籲其擁躉透過眾籌捐助一個救助兒童組織,獎勵包括問他一條問題以及和他共度一天,結果籌到34萬美元。
英國《衞報》曾綜合出四點公益眾籌的成功心得,值得香港有意從事相關活動的人士和機構參考:
1. 籌款目標不要訂得太高;
2. 及早在社交媒體和傳媒宣傳,以收集反應和凝聚支持者;
3. 獎勵貴乎誠意,價值不重要;
4. 即使籌得款項不多,支持者或可透過人脈和知識等為公益活動提供更大幫助。
在香港,不論是捐贈式還是獎勵式的公益眾籌都完全可行,而筆者也已聽過推廣慢活、復耕鄉郊荒地、研發偵測中風裝置等公益眾籌的概念。希望香港很快會有更多公益眾籌的平台出現,而政府也以開放靈活的方式規管,杜絕不法之徒混水摸魚,讓港人的愛心發揚光大!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