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如何邁向環保與舒適兼備的智慧城市 - 《南華早報》中文網

如何邁向環保與舒適兼備的智慧城市

早前我有機會參觀在上環的一所酒店,這間在2013年開業、外型簡潔的酒店只有二百多間客房,但原來已贏得多個至尊環保獎項,堪稱全香港酒店之最。

自從2009年以來,全球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智慧城市發展之路,而中國現時已有300多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如何發展智慧城市,做到既令市民生活舒適,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這聽來像矛盾,但近日我親眼見識到如何魚與熊掌也兼得。

早前我有機會參觀在上環的一所酒店,這間在2013年開業、外型簡潔的酒店只有二百多間客房,但原來已贏得多個至尊環保獎項,堪稱全香港酒店之最,計有: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終極的「鉑金級綠建環評」、美國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LEED For New Construction Platinum」、新加坡建設局(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的BCA Green Mark,以及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委員會的最高榮譽「綠色建築評價體系(三星)」等等。香港非牟利機構建築環保評估協會指出,這是首座高層建築物(酒店)同時獲得此四項殊榮。

這座酒店從一構思建築開始便貫徹環保,所以酒店天台的太陽能板使它比同業(以香港機電工程署的「能源消耗量指標和基準」計算)省掉58.5%電費;儲起雨水和冷氣機的「倒汗水」用來澆花為它節省了5.7%用水;他們又觀察酒店內升降機的使用一年,收集了承載重量波幅的數據後,調整負重以減省不必要的用電,都裡外一致地環保。我相信其中有些措施可堪市民大眾借鏡,例如垂直綠化。看過有些本地建築物努力做垂直綠化,但不久植物便似乎了無生氣,但這裡外牆的卻翠綠可人,原來他們揀選了本地品種,還要是粗生又常綠的,因此只需三幾個月修剪一下已經能保持不俗外貌。

早前看到「健康空氣行動」的一篇文章,其中說到發展智慧城市的重點是如何與法制、政策和商界的配合,真正改善市民生活——不僅是促進便利、效率和經濟增長,更要回應保護環境和保障市民健康的訴求,達致可持續城市發展,這我非常同意。

其實只要大家多走一步,已可產生非凡效果,尤其是乘舊樓復修工程時進行綠化工程。

截至2013年底,全港巿區有接近一萬幢樓齡40年或以上而樓高至少三層的私人樓宇;按屋宇署粗略估計,未來10年,全港達40年樓齡的樓宇將會按年遞增約600幢。政府於2009年開始推出的「樓宇更新大行動」,為業主提供津貼及技術支援,推廣樓宇復修。如果在舊樓復修的同時,也引進上述酒店的環保元素,如天台和外牆綠化,令工程後不單樓宇外貌煥然一新,綠化景觀更可令人心曠神怡,兼有助吸收城市的二氧化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希望政府和民間可以認真考慮這個建議,令十多廿年後的香港市區面貌變得更賞心悅目。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