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對未來香港特首的期望
巴士不知何時才來。究竟哪個停車場有泊車位。怎麼又塞車了。時間一去不復返,每天我們就這樣浪費了許多寶貴光陰。
但芬蘭有個地方卻有魔法把不復返的時間重新掙回,在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區Kalasatama(意即「盛宴」)彷似有時光機,透過它的創新服務,可以為居民每天多賺一小時。
香港也可以有這樣的時光機,但首要發展更多智慧服務。
香港:「建設者」階段
早前一個名為CITIE(City Initiatives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暫譯科技、創新及企業家精神的城市倡議)的國際性評估,檢視全球40個城市在運用科技創新的進程,與智慧城市的主張不謀而合。
它把城市劃分為四個階段,即 「前列者」,其次的 「挑戰者」,三位的「建設者」以及第四的「摸索者」。評估的亞洲城市中,新加坡是唯一位居「前列者」的——這是因為新加坡早於2014年已把發展「智慧國家」定為國策,從上而下大力推動,並打算將經驗和技術出口——市場研究公司 IDC的 估計,在2025年前,智慧城市技術單在亞洲市場,每年的市場需求高達一萬億美元,即一後有十二個零的巨額。
而香港暫時與東京和悉尼等城市並列第三階段的「建設者」。其中九項評估準則中,香港在能否充分運用數據改善服務和促進創新方面,分數最低。
這樣的「成績」不怎麼令人意外。其實近年政府和不少公私營機構已著力與大眾分享資訊,不過似乎各有各做,少有整合的平台;也未必會照顧到使用者,尤其手機程式開發者的需要。
例如有巴士公司的「到站時間預報」服務便利非常,但只限於部分巴士公司,未有惠及全港乘客;而政府的數據公開方式也為人詬病,因為使用的下載格式並非App開發者需要的API,因此每次下載使用也要一番工夫,真是有欠「智慧」!
芬蘭:示範
在公開數據以至智慧城市發展上,芬蘭的赫爾辛基堪稱典範。
開放數據是該市策略的重點。目前它公開給市民和機構的數據集有1,200多個;而且鼓勵不同的開發者合作,每年舉辦為數不少的活動如「編程馬拉松」,雲集如建築界、工程界、建造界、地理資訊系統專家和lT從業員(遊戲開發、程式設計、界面/使用經驗設計等),共同研究建築相關的課題。
而赫爾辛基最為人稱道的,是以一個小區Kalasatama作智慧城市的實驗場。它前身是工業區的海港,位置優越。區內除了各式環保設計之外,它更鼓勵創新服務實驗,目標是要讓大家每天多賺一個小時——服務的方向是為市民省時和帶來便利。
例如其中一個實驗服務叫Auntie Solutions(暫譯「阿姨幫到你」)。它針對城市人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像家人般替你解憂,團隊各人自稱為家姐、阿叔、兒子、嫲嫲等,當中除了心理學博士和醫生,也不乏IT專才,因為服務同時以不同的電子溝通渠道測試成效。
獲批的實驗服務會有小額補助,大約1,000到8,000歐羅不等(港幣8,500到近七萬)。不過,對開發者而言,最難能可貴是可在真實的用戶和公司身上試驗,獲取回饋,以改善服務和營運。
未來特首:助香港追落後
香港呢?過去近廿年,特區政府對資訊科技發展的政策頗為反覆,今天我們在世界科技浪潮中逐漸失去位置。隨著立法會選戰落幕,大家開始聚焦明年的特首選舉。已當了兩屆(2007-2016)選委會的資訊科技(ICT)界委員的我,今屆不打算參選了,希望留空間給後起之秀。
不過,雖然不在選委會內,但身為ICT中人,我想寄語未來特首:無論誰人登上寶座,首要任務也是要保持香港的競爭力,結合ICT和相關產業的優勢作為驅動經濟的火車頭應無異議。
香港有優秀的人才、良好的基建和法治,如果再加上一位有能力把不同意見兼收並蓄的行政長官,為我們營造良好共融的環境,相信香港未來的發展將更大放異彩!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