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鬱悶情緒的自救之道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鬱悶情緒的自救之道

 

今年的6、7月大概是香港最漫長的歲月,很多人都情緒鬱結。香港大學醫學院於7月上旬發表的研究指出,港人在6、7月疑似抑鬱症的比率上升至近一成;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更以「疫症」形容現時精神健康問題的嚴重性。

 

要勸人減少關注社交媒體和新聞,似乎沒多少人能夠做到,坊間已有機構提供情緒支援服務,有專業輔助固然是好,但每個人也應該同時懂得謀求自救之道。

 

醫學界對抑鬱症其實所知不多,它和環境及個人的關係仍有待研究,不過,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德國曼海姆精神健康中央研究所、芬蘭坦佩雷大學等對如何紓緩愁苦思緒的不同研究,結果竟然非常一致。

 

研究指出,接觸大自然,漫步有綠色植物的戶外地方,例如郊野、公園以至室外運動場都有助舒展心神。時間方面,短至15分鐘受用,不過最好有規律地一星期去幾天;無論一個人或三兩同事友好結伴同遊也不錯。另一個在近20年追蹤了一萬人的大型情緒健康研究顯示,接近大自然不單改善記憶和專注力,同時提升正面樂觀的心態。

 

也有規模較小及針對上班族的研究,檢視午飯時段的放鬆活動,會否成功令繁忙緊張的行政人員放鬆心情。研究找來近百個來自不同行業,包括傳媒、教育、金融、公共行政等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參與,實驗要求他們一改日常午飯與一群同事吃喝談天的習慣,而是吃些簡便午餐,然後其中一組人花15分鐘到公園散步,散步時要留意四周的花鳥環境;另一組則在公司一個安靜的角落做15分鐘如深呼吸及伸展等的柔軟體操。如是者連續10個工作天,之後測量精神健康狀況。結果發現,花15分鐘到公園散步的一組,下午工作更專注,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下班後也沒有那麼疲倦。至於做柔軟體操的一組,也感到精神狀態有改善,只是不如公園散步一組明顯,這是因為負責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區」會在公園散步後減少活動,人便較能平靜下來。

 

研究又强調,到公園最好全情投入;戴耳機聽音樂,或者追新聞捉精靈對舒解壓力成效大打折扣。因為大自然的聲音,包括鳥聲、風聲、雨聲、海浪聲,以及草木的景象和氣味也有助安撫情緒,洗滌心靈。

 

近年政府在市區有系統地種植了超過2萬多棵樹木和500萬叢灌木,正好為我們社會注入生命力,有助大家改善身心健康,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