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科學教育 迎接未來挑戰
面對科技的浪潮,教育應當何去何從?
現在要取得一個大學學位,其實有很多選擇,但這些傳統教育有多少和現今社會接軌,所得到的知識又是否終身受用,都引來不少討論。有跨國銀行調查指出,近四成香港家長擔心子女未來的職業生涯會受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威脅。
我從事資訊科技界多年,又先後任職多所大專院校,我對教育也有一些深切體會。今天的學習秘訣,已非單純背誦,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項重點。
首先要提升科學素養。港大理學院院長艾宏思教授在我出版的《你未來就緒嗎?》一書的序言中,便建議大學的必修課程除了基礎語言外,也應加入基礎數學、編寫電腦程式。只要我們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才能判斷某一科技的好壞。
其次是善用資訊。全球每天產生的數據數以億萬,加上不計其數的攝錄鏡頭和傳感器,形成了大數據。只要把數據扣連地理位置,透過軟件如地理資訊系統(GlS)連接起來,便能改善政府在交通出行、衞生防護、公共設施等的管理,若能夠開放予公眾,更可促進初創企業開發應用程式。德國、英國、澳洲、美國等國家,已把GIS融入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讓同學掌握如何應用相關軟件去整理繁多的資料,以發掘解決方案。
最後要學以致用,因為互聯網可令知識唾手可得,所以自身經驗比純粹的書本知識更加重要。為傳承以往的經驗和心得,我在港大設立了「鄧徐惠𡖖傑出學生獎」和「鄧淑明應用人工智能獎學金」,以鼓勵年輕人運用創意,大膽嘗試,希望他們能夠在實踐中學習。
只要我們的新一代能夠增強科學常識、善用數據,並從實踐中催生靈感和創意,定能與科技同行,無懼未來任何挑戰。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