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期待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仍繼續支持有關智慧城市的措施,令業界鼓舞,同時更熱切期待今年即將面世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
有人估計藍圖會加入可協助未來防疫工作的建議,包括可促進官民溝通的互動地圖儀表板、手機大數據分析等,我認為若能夠參考上海市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意見書的內容,藍圖將更為充實。
在內地疫情最熾熱的2月上旬,上海發表了要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的意見書,當中強調要控制疫情,便需善用大數據和智慧科技,讓決策更精準和科學。
善用創新科技,首要是數據共享和開放應用。意見書提出要「建立健全跨部門數據共享流通機制」,鼓勵開放城市公共數據集,推動不同行業建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形成開放應用示範」。
香港政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也提出要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邀請業界提交資訊科技應用方案及產品建議。今年《財政預算案》再預留6,000萬元設立首間「地理空間實驗室」,鼓勵民間開發應用空間數據的流動應用程式,有助創科發展。
事實上,做研發需要數據。2017年科學園就設立了數據工作室暨網上平台(Data Studio),只要政府能夠提供充裕的數據,與這兩個「實驗室」連繫,便能促進相互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此外,上海的意見書提出要制訂各種標準及認證測試, 如聯同企業建立智慧城市應用安全測試體系及標準。我認為這建議具有前瞻性,可完善標準體系。
香港的業界也積極制訂國際標準,例如有香港學者夥拍業界訂立首個物聯網技術的標準——IEEE P2668「物聯網成熟度指數」,並已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審批,確立為國際標準,對香港甚至全球的物聯網技術發展,起著重要的指標作用。但要加快智慧城市步伐,還需重視標準體系的完整性。
香港擁有國際化的優勢,為建構智慧城市提供有利的元素,只要我們能夠持續創新,定能在創科發展上振翅高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