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單車出行既環保又有益身心
對香港人來說,騎單車可能只屬康樂活動,然而有不少城市已視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積極鼓勵市民多以單車出行。
英國於1999年推出單車上班計劃,鼓勵僱主為員工提供12個月免息貸款買單車。員工在稅務優惠之下,購買單車的成本可減少逾3成,僱主同時也可以慳掉13%的保險供款。據2014年的調查,當地已有超過75萬人以單車代步。而眾所周知,剛選出之英國新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他擔任倫敦市長期間,都有騎單車上班的習慣。
丹麥首府哥本哈根以單車聞名,當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已劃出行人及單車專用區,至今已有近400公里的單車徑。為方便市民騎單車,主要幹線上的紅綠燈均以單車的速度來調節,法例也規定汽車要在路面禮讓單車,所以當地有一半居民日常都以單車出行。
新加坡雖然土地不足,難以廣設單車徑,但近年來大力推廣WCR(walk cycle ride),即以步行、騎單車和公共交通(包括:共享汽車)的混合模式,增加單車徑網絡,在2016年WCR已佔繁忙時間總出行的7成多。去年,當地陸路交通管理局(LTA)更為未來8項發展策略進行公眾諮詢,當中便有提出增加單車設施,以及把單車徑接連主要公共交通網絡等政策。
愈來愈多城市實行單車政策,全因為騎單車的好處多,不但有益身心,對地球也大有裨益。有研究顯示,每行10公里,私家車便排放1.87公升二氧化碳、巴士0.19公升、地鐵0.13公升,單車則是零排放,騎單車名副其實是智慧出行。
香港過去也有不少推動單車的建議,例如2016年建議在灣仔及北角海濱城市設立全長3.9公里的單車徑,2017年提出串連新界分散單車徑的「超級單車徑」。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更預留60億元發展休憩空間,令東區走廊約兩公里長兼容單車徑的行人板道可以落實興建,再加上在前啟德機場新發展區規劃約13公里長的單車徑,單車徑網絡可望進一步引入市區。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