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鄧淑明:掌握生理數據 實踐健康生活
隨著智能健康手環的大行其道,很多人都使用它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包括血壓心跳指數、睡眠質素等。
早前,美國有一間智能手環公司公布已收集了60億個晚上睡眠資料,再結合用戶的性別、年齡、體重、所在地,以及平日的活躍程度等匿名數據,得以了解到美國人的生活點滴。
數據顯示,美國人無論男女睡眠時間都較建議的8小時短,女性每晚平均睡6小時50分鐘,雖較男性多25分鐘,但她們失眠的機會較男性高達四成; 20歲的年青人較70歲的長者每晚有多半小時的深層睡眠,顯示長者的失眠問題較年青人多;美國人在周末平均較遲64分鐘上床,所以星期六、日的午夜之後,便容易產生「社交時差」──如同旅行時差,當身體的生理時鐘和實際時間不同,就會較難入睡,翌日白天會較困倦,即出現「Monday Blue」的現象。
除了檢測個人的睡眠狀態,日常生活或運動時,佩戴備有計步器功能的智能手環,也可以助你檢視個人每天的運動量。
世界衞生組織於2008年曾提出「一天一萬步」的指標,但作為在職人士每天要花上至少一個多小時去完成一萬步,談何容易。最近有新研究表示,就算每日步行四千多步都能達致改善健康的效果。
這個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以16741位平均年齡為72歲的年長婦女為對象,讓她們戴上加速步行器監測7天活動量。結果發現,每天行走大約4400步的人較步行僅有2700步的一群,死亡率明顯較低,若能每天有7500步,成效更加顯著。
香港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了「香港好.易行」政策,以提升香港的整體易行度,讓市民「安步當車」,減少汽車的使用量,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政策不但有望舒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也能鼓勵市民多作活動,實踐健康生活,令我們的社區會變得更有活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