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7

政策得宜 創科投放才有價值 - Recruit (Online Version)

網上版請按此

政策得宜 創科投放才有價值

 

近年來,政府積極發展創科,先後投放過千億元用於推動科研、人才培育及促進初創,究竟成效有多少?

 

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數字顯示,本地初創公司的數目由2015年的1,558間增至2018年2,625間,4年來升幅接近7成,聘用人數更增至接近1萬人,較2017年大增5成。對創業投資也由2014年的8,000萬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11億美元,被評為全球初創增長速度第5高的地方。初創當中更不乏表現出眾者如商湯,在全球舉足輕重,成為港產的「獨角獸」,足證香港在促進初創方面的成績。

 

香港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尤其在頂尖的科研範疇如人工智能(AI),舉世知名。在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影響力(H-index),我們的AI研究全球排名第10;權威的「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今年1月的第33屆大會中,來自香港的論文錄取率達20.4%,居世界第5,香港的科研成就也不容忽視。

 

可是,在招攬人才方面卻不及內地城市般積極。內地為爭奪人才出手闊綽,本港博士後研究員只要獲得深圳合資格的生物科技公司聘用,便可額外獲得每年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廣州去年10月發布新政,新引進的人才首年便可獲100萬元的「安家補貼」,無疑有一定吸引力。

 

當然單以銀彈攻勢並不是持久之策,要吸納人才還需整體政策的配合,如促進官產學研的生態圈,把科研成果產業化並推出市場,好讓人才可以分享科研的經濟成果,便是可持續的方案。

 

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可以轉化科研成果的生產能力,有潛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發規劃綱要》所提及的「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這為香港科研成果帶來出路。今年財政預算案在創科範疇投放超過450億元資助,其實政府除了撥款資助推動創科,也要考慮各種促進技術合作、產業互動的方案,這樣政府投放的資源才是最有價值。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