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培育多元人才 為港創科提供持久動力
今年西班牙IESE商學院的《智慧城市排名》,香港位居全球第九,在亞洲區排行第四,成績不過不失。該商學院認為只要一個城市能夠以自己的優勢定位,並以此規劃長遠策略,這樣才能夠長治久安,更上一層樓。
香港的定位又怎樣?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可見香港的創科潛力優厚。昔日,外來人才令香港由小漁港蛻變成國際大都會。今天,政府銳意發展創科,不單需要吸納人才,還要培育本地人才多元化。
觀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名列前茅的國家,再比對專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的全球人才「專業領域」分布,可得出有趣的結論 — 創新指數越高,專業領域的分布越平均,意即人才越多樣化。
全球創新指數高的國家被譽為最有競爭力,如瑞士、荷蘭、美國等,在各個專業範疇的人數都比較平均。就以競爭力排首位的瑞士為例,沒有一個專業領域有壓倒性的數字,當中人數較多的商業和法律、資訊科技,以及社會科學和新聞傳播,每一個領域也不過分別佔總數的17%至18%,而該國在九項專業領域中,五個範疇都各自只佔總數一至兩成,荷蘭也有類似的情況。反觀某些專業密集的國家,如烏拉圭有近四成人以資訊科技為專業,全球創新排名卻未見理想。
其實,創科的重點在於新穎的意念,要創新意念,便不能拘束一格。為使學生有廣濶的思維,不少美國頂尖的學府,如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近年不約而同要求主修電腦科的學生同時修讀其他學科,如語文、音樂、經濟等,希望在不同範疇的學習上交叉互動,從而擦出創意火花。
香港近年也積極倡議STEAM教育,即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之外,加入藝術的元素,令學生不但能夠培養邏輯思維,也可以增進人文素養,促成多元智能,啟發想像能力。
香港要邁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除了基建、法治、制度之外,還需要優質人力資源配合,要做到這點,教育便不能忽視。為此,我希望政府在引入科技專才的同時,也不忘培育我們年青一代作多元發展。只要不拘一格,社會才能有持久的創新動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