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三隧分流」減經濟損失
談到南韓的松島,大家的印象可能是人工島、新興的旅遊點,又或是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中大韓、民國、萬歲三胞胎的生活所在地。其實該處是南韓近20年的重點建設項目,有「未來城市」之稱的國際都市。
松島全名「松島國際都市」,是公私營協作的成果,投資達2,730億港元,集私人住宅、文化、商業、休閒、購物於一身,而且有大學、酒店和一個連綿達41公頃的中央公園,吸引了不少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等在該處設立辦事處。自2009年該處首個商住項目和接駁機場的大橋相繼落成,預計整個項目到2022年才竣工。
這個「未來城市」雖然環境宜人,設施齊備,鄰近機場,距離市中心不足36公里,卻經常出現塞車問題。通往市區雖有高速公路連接,但每到早上7點的上班繁忙時段,便呈現車龍,行車只有時速20公里,令居民深感困擾。
其實香港也面對同樣問題,而且更為嚴峻。據去年運輸及房屋局指出,每到上下班的繁忙時段,香港多個繁忙路段的行車時速不足10公里,尤其紅磡海底隧道附近多條道路,如尖沙咀漆咸道北南行段,於早上8時至9時半的繁忙時段,平均行車時速更低至5公里;至於港島堅拿道天橋北行方向,時速也只有7公里。
早前,政府有研究指出,如果三隧分流方案得以實施,繁忙時間車龍可縮短一至四成。但早於2010年發表的《合理使用過海隧道顧問研究》提出過海隧道分流的建議,及至後來的「紅加東減」,即紅隧加價、東隧減價等方案,都無一實現。
根據荷蘭交通導航服務商TOMTOM於2016年公布的全球塞車城市排名中,香港排第44位,比紐約及新加坡排名更高。交通擠塞已為香港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嚴重影響空氣質素, 若不及早改善,禍害只會進一步加深。希望香港可盡早解決相關交通問題,讓市民免受塞車之苦。
(文章為筆者個人意見)
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