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8

鄧淑明:你未來就緒嗎? - 灼見名家

網上版請按此

鄧淑明:你未來就緒嗎?

2016年,我出版了《浪遊IT世界》,回顧過去20年創業的驚濤駭浪,以及科技的演進。

2017年,《智慧城市3.0》面世,闡述全球面對的難題,如何以「智慧城市」之道拆解。

2019年,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出版了《你未來就緒嗎?》這本書。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關鍵,處身其中的「人」,如何在新經濟下有更優質的就業機會?如何在自動化令工作可能被取代下,看到希望,見到轉機?香港又如何透過和大灣區城市及周邊地方的協作,提升競爭力?

對這些問題,我有三點淺見想和讀者分享:

1. 地理資訊
在2018年,每60秒全球產生的數據數以億萬個單位計,包括51萬個Facebook 新帖文、逾1.5億個電郵、1300萬個短訊、4.3萬條YouTube視頻瀏覽、近400萬個網絡搜尋等,加上不計其數的攝錄鏡頭和傳感器,形成四方八面的大數據。

不過,要數據發揮出價值,其中要素是它扣連地理位置,把零碎的數據連接起來,並開放予公眾,成為初創企業開發應用程式的原材料,也變成政府優化管治的智慧。而透過數碼化科技「地理資訊系統」(GlS),匯集、儲存、分析、展現資訊,對交通出行、城市規劃、衞生防護、公共設施管理等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這個科技不單改變了今天香港的運作,驅動它裡裡外外都能和世界接軌,GIS更是令香港未來就緒,邁進「智慧城市3.0」不可缺少的城巿基建。

2. 學以致用
創業、女生、資訊科技、上世紀90年代,加在一起是「危險因子」,因為當年既沒有政府扶持,更是「Hi-tech揩嘢,low-tech撈嘢」的時代,但我深信要把科技知識實踐出來,透過和用戶的互動,獲得寶貴的回饋,才可改善產品和服務。

今天,互聯網令知識唾手可得,如何博覽群書也不及「Google大人」和人工智能,因此第一身經驗比純粹的書本知識更重要,因為歷程中的跌宕體驗,是機械人或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為了把自己的創業經驗和心得薪火相傳下去,今天我當初創導師,也在母校香港大學設立了諸如「鄧徐惠𡖖傑出學生獎」(Tang Chui Wai Hing Project Prize),就是要鼓勵年輕人大膽嘗試。

3. 全民和全球協作
虛擬和現實地域的隔閡,隨著互聯網和「外遊日常化」而打破,而創新科技也帶來全球性的衝擊,因此今天思考問題,更需全球的思維。參考人家的成功案例,以及謀求不同機構和政府的協作,才可取長補短。

因此我過去幾年一直馬不停蹄,跟香港和外地,例如美國、俄羅斯、中東、日本、南韓、台灣、大灣區的專家交流各自的智慧城市發展經驗,也跟東盟十國的領事、相關政府機構代表、商會專員、企業及學術界精英談論建設智慧城市的挑戰;又和建築、測量、交通及土木工程等多個專業界別硏究城市規劃的趨勢;更與本地和多國政府中人和學者共同尋找最具創意、高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出行和物流方案。交流心得之餘,也為香港尋找機會,而這本書正是我總結近年來的見聞和經驗。

常常有人問我,未來到底會怎樣。今天科技不單日新月異,更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我的時間錦囊中,放了兩項對10年後的預測:

1.「城市儀表板」(city dashboard)會成為香港城市一道重要的風景──「儀表板」把城市中如交通、經濟、住屋等市民關注的事項,以圖像顯示出來,政府的表現會一目了然。

2.「個人儀表板」(personal dashboard) 也讓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一目了然──連接了全屋的傳感器,屆時早上一睜開眼睛,你的手機會顯示之前一晚的睡眠素質、心跳血壓血糖狀況、今天的宜忌:宜吃八寶粥不宜吃麥皮、可以穿深色外套因臉色紅潤、勿忘運動30分鐘、晚餐可以吃四分一件黑森林蛋糕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