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智慧城市三方共建 港府宜定目標 激發市民參與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三方共建 港府宜定目標 激發市民參與

 

自從新一份《施政報告》出台後, 不少報道指香港在創科方面正急起直追,以創新科技加快發展智慧城市,提升社區管理成效。《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鄧淑明博士,分析香港及其他國家的發展智慧城市之道。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

 

尹:請先簡單介紹一下「智慧城市」好嗎?

 

鄧:智慧城市的主旨是如何以ICT(訊息及通訊技術)及市民參與度,構建一個更宜居的城市, 讓市民生活更美好,以及提供更多優質工作機會。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量度指標,例如丹麥目標於2025年實現「零排放」城市;瑞典冀2025年交通意外導致死亡人數為零;杜拜主力提高國民快樂指數;新加坡打算發展智慧政府等。

 

我認為,每個城市應有不同主題、目標,以及量度標準。香港稅率低又有完善的基建設施, 加上大學水平優秀,十分適合培育智慧人才。推動智慧城市方面,政府亦有不少改善空間, 包括增加WiFi熱點、開放及更新數據,吸引私人企業貢獻數據等。

 

數據協調交通便利出行

 

尹:何謂「智慧人才」?

 

鄧:人活得快樂與否是很重要的,有調查指出,香港的快樂指數在全球位列第72位,排名相當低。這與社會支援不足有關,還有人與人及鄰里間的支持等。

 

我經常提出「4P」概念,即是Public(公眾)、 Private(私人)、People(人)及Partnership(夥伴)。其中最重要就是People,如何賦力量予身邊人、增加社會支持等,由下而上創建智慧城市,純粹輸入人才、改善教育,未足以解決問題,要激發普羅大眾,感染他們投入發展。

 

尹:那你覺得香港在「智慧交通」方面,有什麼改善之處?

 

鄧:世界各地的「智慧交通」不外乎幾道板斧,如智慧泊車及智慧交通燈等。以東九龍地區為例,現時約有40個停車場已能提供實時車位資訊。智慧交通燈就是透過數據預測路面情況,甚至調校交通燈號,藉此疏導車流,這些都是慣常的做法。

 

中長遠目標方面,須考慮設立智能交通系統,將運輸署及私人公司的實時交通訊息整合到同一個平台之中,以便一站式查詢地鐵、巴士、電車等交通工具的到站時間,包括改道、塞車等資訊。除有助當局改善規劃,市民在返工返學之前亦可避開塞車及改道,容易安排出行時間。

 

公開資料改善群眾管理

 

尹:現時我們能否從街道地圖或系統得悉路面的交通情況?

 

鄧:其實,政府理應有這些資訊,但當局開放與否有本身的考慮。現時已有不同科技程式把有關資料實時向市民發布。以荷蘭網站TomTom為例,不但結合Google Maps及Android的資料,亦整理了iPhone、BMW、 Nissan及Uber等平台的實時資訊,這比使用單一平台更方便。香港有不少方法可考慮,本地電訊商可透過手機訊號,知道什麼地方有人群聚集。惟根據現時條文,就算這些匿名數據不涉及用戶私隱,電訊商亦不得公開,導致我們無法利用以上資料改善Crowd Management(群眾管理)。

 

尹:其他國家有類似限制嗎?她們有何解決方法?

 

鄧:大家都希望各地政府部門開放數據,讓開發者研發更多解決方案。地方首長方面,可透過政策或直接指示要求部門開放數據。有一些城市則較主動,如美國洛杉磯就有首席數據官,周圍到不同部門及私人機構說服他們貢獻數據。

 

此外,紐約早於2012年通過Open Data Law(開放數據法),要求在2018年年尾,不同機構都要把自身數據存放在中央處理點;此外, 機構亦要不時更新內容,確保所有數據都有用,令整個城市更具效率。

 

紐約立法促公私機構配合

 

尹:智慧香港的網站中提到的「智慧政府」是什麼概念?

 

鄧: 「智慧政府」即以人為本。政府部門要利用ICT,例如電腦化及IT系統,從而方便服務市民,改善官民之間的溝通。當然,政府也可提供平台,讓公眾放置不同數據;配合數據分析工具,不同機構就可活用數據,改善流程。

 

尹:本港發展智慧政府,你對此感到樂觀嗎?

 

鄧:看過新特首的《施政報告》後,我比以前更為樂觀。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數碼個人身份(eID),有助推行網上認證,這決定十分正確!

 

可是,我認為同時存在隱憂,相比台北投放14億元,澳門預留5億元,本港投放7億元始終太少。以南韓為例,花在智慧交通的投資起碼12億元。我期望,這7億元只是個開始,當局盡快投入資源,推動本港智慧城市發展。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