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電子書能否為香港紙本書開路? - e-zone

網上版請按此

電子書能否為香港紙本書開路?

這邊香港書展人頭湧湧但「旺丁暫未旺財」,那邊電子書(e-book)又好像未成氣候,是故出版商以至作者在個個上網多過看書的年代,希望多想辦法賣多些書,包括推出跨媒體免費閱讀平台、請網紅/KOL 出書等,是否見效仍未知,但出版界指最大問題是電子書在香港未流行,紙本書銷量同時在跌,形成兩難局面。不過,作者以至出版平台正嘗試找出路。

諷刺的是,Global English Editing 早前發表有關全球閱讀習慣調查,發現全球每周花最多時間閱讀的是印度人(10.7 小時),中國排第三(8.0 小時),香港居然也能排第 12(6.7 小時)。另根據 Statista 數字,到 2018 年電子書銷售收入將佔整體書 1/4,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更指消費類電子書籍全球收入將由 2013 年 84 億美元升至 189 億美元,抵消同期消費類紙本書的收入下跌(53.8 億美元跌至 46 億美元)。可惜,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尤其各地區文化及民情不同。

例如在中國,閱讀風氣之盛毋須多說,電子書活躍用戶今年將達 7.2 億人,《QQ閱讀》、《網易蝸牛讀書》、《多看閱讀》、《豆瓣閱讀》、《京東閱讀》、《網易雲閱讀》等 app(流動應用程式)盛行,月費年費套餐、按章節等收費模式成熟,更會舉辦徵文比賽 ;整個生態圈規模之大,連騰訊旗下的線上文學閱讀服務公司閱文集團也擬分拆在香港上市 - 但危機之一是「水土不服」。Amazon.com 去年推出的旗艦電子書閱讀機 Kindle Oasis ,在中國疑因銷情欠佳而下架(賣方則解釋是售罄未及補貨),但其近港幣 3,000 元的售價相信是滯銷原因之一,加上大中國大陸人較喜歡不受平台限制看書。

至於香港,有本地出版商指香港業界面臨的難題是紙本書收入跌,但電子書又未能接上-或者說根本未成氣候;發行商還好一點,現在能靠賣書維生的作者屈指可數,多數是作者本身已是「名人」或 KOL,出書只是加強品牌效應而已,銷售收入已不太重要。

但對作者來說,出書像魔力般吸引,尤其電子書加實體書齊發。以《浪遊 IT 世界》在「香港出版雙年獎」獲得商業及管理類入圍獎的鄧淑明博士,指該書有發行中文實體書、中文和英文電子版。她認為在實體書的分享會可面對面接觸讀者,以生命影響生命,她本人也愛拿著實體書的感覺,分享會能啟發年青讀者之餘又自己又得益。至於在網上媒體跟網民及讀者溝通時,也不乏窩心互動。

至於實體書和電子書比較,鄧淑明指銷量各有千秋,如其英文電子版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也有銷量,但實體書有自己的市場和實質意義,例如印刷選用的紙張、質感、顏色、書本形狀及大小,必須配合文字風格和內容。書籍是一個整體、不可替代的獨特文化產物。

另一邊廂,電子出版也在改變發布以至製作形式增加供應來源。台灣 GSiMedia 在香港推出電子書製作兼發行銷售整合服務,包括 EPUB 3 電子書製作發行平台、多媒體電子書範本〈ep 書〉及超樂 DRM – 虛/實電商雲平台,能為製作到發行銷售提供一站式服務,一般人可以用港幣 1,000 元便可出版多媒體電子書。GSiMedia 方面表示,電子書開發成本顯然比實體書本低,且可防止盜版,尤其適合印量不多的個人出版。跟 GSiMedia 一同參展的元將文化,其負責人表示《5000 字多元學習國語圖典》正是把紙本書、點讀筆、app 器材整合,既可加強功能,又能防止盜版。

顯然,從文字圖片影像工作以致出版發行平台也在想方法,把讀者從手機或電腦甚至電視帶回書本(不論是紙本或是屏幕),閱讀文化是否因而改變?還要看各方努力 - 或再加點運氣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