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香港其他競爭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總人口有7000萬,在2017年區內包括香港、澳門及廣東省9個城市的GDP,合計有10萬億元人民幣,全球排第13位,和南韓、俄羅斯、西班牙及澳洲相若,經濟潛力優厚。
早前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涵蓋未來16年各巿的角色,對我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11章的文件中,提及香港的次數最多,達97次,澳門89次,廣州和深圳分別是39和38次,從中可知香港的地位。文件提到的兩個平台「空間數據服務平台」和「應急協調平台」,本欄讀者也許不太陌生。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强大灣區內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資料埠,建設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其中包括「空間資訊服務平台等資訊基礎設施」,以拓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此外,亦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應急協調平台,聯合制定事故災難、自然災害、公共衞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合作能力」(第八章「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這裏的「空間數據服務平台」,即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落實投入3億港元設立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以地理空間資訊為軸心,連繫所有公共數據。這個CSDI是城市管理的基礎設施,開放予公眾更可鼓勵創新,因此是建設以新經濟主導的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
其實,香港政府早於20年前已開始引入先進的地理資訊系統作分析決策之用,遠早於大灣區其他城市;去年地政總署更率先把多個不同政府部門的數據集連結空間資訊,並以地圖呈現,儼然半個CSDI。現在,規劃綱要清晰指示要建設這些平台,因此香港政府應該加快腳步,首先從速完善自己的空間數據基建,並把先進經驗輸出到大灣區其他城市。
不過,廣州、深圳等城市近年突飛猛進,國際視野逐漸擴闊,香港要鞏固自己在區內的領導地位,是時候加把勁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