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港推動創科政策 6方面需更到位
去年的施政報告,特首在創科範疇重錘出擊,大手扶持發展,令業界非常振奮;今年大家自然深有期望。我對政府投入280億元繼續支持新經濟發展,尤感欣慰。
而今次在「再工業化」上,把資源花在下游的生產,包括智能生產綫及生產設施上,彌補過往偏重上游如科研的部分,可以完善供應鏈的各個領域。不過,現今世界競爭激烈,我們對擁有最多資源的政府,自然期望甚殷,也因此感到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再加努力,令政策更到位。
(1)得數據得天下
數據已廣被認定是「新石油」,是推動新經濟如人工智能(AI)、醫療科技的原材料。可是,在施政報告中,只說:「所有政府部門須在今年底前制定和公布其年度開放數據計劃」,對開放數據的落實,既欠缺時間表,也無內容交代,難免令人失望。
帶頭開放數據 刺激大眾創意
政府坐擁海量數據,好應該帶頭開放,並以「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l)與民共用,刺激大眾創意。歐洲、美國、新加坡早已如是;但我們卻要等到2023年,這肯定會削弱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的力量。
同時,開放資訊必須以程式(app)適用的應用編程介面(API),以發揮數據的價值。
(2)公務員數碼水平亟待提升
在科技瞬息萬變的今天,打造政策的公務員特別需要追上數碼科技的發展,在職培訓必不可少。
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打算建造公務員學院,計劃於2026年落成。然而,新經濟只爭朝夕,相比下,新加坡訂立的目標更明確:今年6月公布的最新發展藍圖,要求公務員全面提升數碼素質,其中14%即2萬公僕(大抵是中上層)要在2023年前接受數據科學和分析的培訓,為負責管理數據分析之下屬作好準備;而各部門也需嘗試採用人工智能決策,令一切決定都變得理性及科學化。
(3)創新實驗室應與數據工作室協作
政府將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邀請業界提交資訊科技應用方案及產品建議,並為合適的方案安排測試及驗證技術。
做研發,無數據不行,早前科學園內設立了數據工作室暨網上平台(Data Studio),兩者正好合作,「實驗室」可以提供政府數據,數據工作室則設施完善,合作肯定令彼此有更佳發揮。
3方協作 實驗室數據配對平台
「實驗室」另一功能,是為政府部門所需與初創的創新項目作配對,其實今年6月機電工程署推出了創新科技協作平台(E&M InnoPortal),也做類似的工作,該協作平台羅列各政府部門、公營機構,以及機電業界對科技發展的需求;同時歡迎各大學及初創提供相關的創新科技,放上平台作配對。其中與機電相關的項目,該署更會為其成效和表現進行核證,並將核實的個案表現報告上載於平台讓公眾分享,共同促進和推動機電方面創新科技的研發和應用,如以上三方也可同行協作,相信發展成效將更輝煌。
(4)急需人才庫
過去一年,政府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等措施,積極吸引海外科研人才,成效成疑。
香港吸引或留住相關「博士後」人才的條件及誘因都不足夠,而且名額和資源都有上限,例如今年6月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聽說反應不太熱烈;而商業機構的研究補貼亦不多,優惠政策欠缺推動力度。
全球爭創科人才 港誘因不足
其實全球都在爭奪創科人才,例如澳洲在今年3月中推出的新計劃着意吸納全球高科技人才,加拿大在去年中也更新了《全球技能策略》。
澳洲的《全球人才計劃》,讓兩類企業僱用外籍人才:(一)科技或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的初創可聘用海外的技術專才,當然這些初創須經政府認可;(二)營業額達400萬澳元的企業,也可聘用外地具經驗的專才(年薪要至少18萬澳元)。這些簽證維持4年,第3年可申請永久居留權,今年7月會展開為期一年的試驗。至於加拿大的《全球技能策略》,批核創科人才和家屬只需兩星期,短期逗留參與研究項目的科研人員更毋須工作簽證。
我們要儲備人才庫時,是否有更佳策略在爭取人才?
(5)政府採購應重創新
現時政府項目招標,評分上價格佔7成,技術佔3成。特首表明要改變,明年4月開始,「推出一套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提高評審標書時技術因素所佔的比重」。施政報告沒有詳情,我希望技術部分能夠有超過一半的比例,反映政府對創新科技的重視。
(6)170億研發投資下落未明
去年特首提出要在5年內把研究和開發(R&D)的投入,由佔GDP的0.73%,到2022年達GDP的1.5%,每年投入約450億元。可是,今年只見特首提到預留280億元作創科之用,未知其餘的170億元會否撥出,又怎樣運用?
拓創科 經濟青年就業皆受惠
創科產業為經濟帶來的好處,人盡皆知。遠的看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蘋果、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微軟等;近的看從業人員薪酬,例如首爾初創給程式員的起薪點可達5,000萬韓圜(約34萬港元)一年,比大企業給大學畢業生的薪金多兩成;英國的數碼工種,年薪平均近4.3萬英鎊(約43萬港元),比其他工種高3成。香港呢?看招聘網站調查,這類工作轉工時薪金可上漲兩成以上,比其他如法律、金融的多。
因此,希望政府能夠繼續致力以針對性政策,切實推動創新產業,令港人尤其年輕一代得享更優質的就業機會,發展所長。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