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4

金融科技樞紐吸引人才 港勿失先機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金融科技樞紐吸引人才 港勿失先機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促成「博士專才庫」,今年財政預算案給創科大筆撥款,四大重點項目之一是金融科技。不過近日看到英國為籌辦「全球沙箱」作公開諮詢,並明言已取得全球9 個監管機構同意,容許創新金融產品作跨國測試,正是一次吸引金融科技專才,令英國匯聚人才的漂亮示範。

 

所謂「沙箱」(sandbox)以小孩玩泥沙作比喻,意即任何創意也無傷大雅。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對「沙箱」參與者一般有3 個要求:產品要嶄新有創意;令消費者受惠(例如節省交易費);產品要具備保障用戶和管理風險的措施。

 

設立「規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可讓創意金融產品在未正式推出前,有機會在受規限環境中向參與的客戶試行,既令參與者汲取經驗,也令監管部門從中探索規管之道。

 

早於2015 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便宣布要成立「規管沙箱」,隨着翌年正式成立之後,香港、新加坡、澳洲、瑞士、迪拜、美國、加拿大等地也相繼加入行列。

 

每個地方的「沙箱」不盡相同,例如英國的不單銀行參與,初創公司也無任歡迎(香港金管局只接受銀行申請)。結果首年參與者多達八成是初創公司,申請者雖然主要來自英國,不過海外如美、加、新加坡也佔六分之一。

 

測試為期半年,即一年有兩輪。申請要逐個審批,而每個獲批申請都會有一名個案主任全程跟進,既確保參加者依足要求,也在推行過程中為參加者向FCA內的專家澄清對法規的疑惑。

 

這樣的好處是,不單為監管與參與雙方釋除疑慮,也令投資者較有信心,故此至少四成首輪「沙箱」參與公司成功找到投資。此外,九成參與公司也在市場上推出服務。

 

而英國早已計劃下一步:進軍全球金融科技市場。在2016 年推出「沙箱」同時,已跟各地監管機構商討合作,例如在當年12 月便和香港金管局訂立合作協議,之後和香港證監會和保險業監管局也先後簽署協議,期望產生協同作用。同時,她也跟歐美和亞洲多個監管機構議定跨國「沙箱」藍圖。

 

不過正如FCA 戰略及競爭事務執行董事ChrisWoolard 指出,要制訂一套適合多地共同使用的標準,至少要磋商20 年,在瞬息萬變的今天肯定太慢。因此他期望彼此求同存異,參與的監管者既給予創新者適度彈性,各監管機構自己也可選擇不參與某些項目。

 

港有財力資源應化被動為主動

 

要匯聚人才,在資金以外,政策和環境也非常重要。去年,兩名來自港大的研究員和其他外國學者合著的有關金融市場規管的論文,便提到「沙箱」的設立有助令該金融市場成為全球金融科技樞紐。

 

全球金融科技樞紐無疑會成為吸引人才的磁石,因此世界各地都在覬覦這個位置。香港有的是財力、資源和經驗,所以應盡快化被動為主動,以免錯失先機。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