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無人駕駛應納入規劃
日前Uber無人駕駛車輛在美國撞死人,原因是該途人突然橫過馬路,這些人類司機也難以應付的突發情況,也是無人駕駛的挑戰。
多家顧問公司都估計,共享模式的無人駕駛到2030年會逐漸普及。不過,它首先要解決三大困難:感知四周事物、估算即將發生的事情,以及執行既定駕駛方針。前兩者尤其充滿挑戰,關鍵是數據的充足度和演繹的準確度。
無人駕駛汽車須結合四周資訊,從而辨識行人、車輛、路牌等,這些人類輕而易舉的事,對電腦來說殊不簡單。譬如Google早年的無人車便難以分辨路上飛過來的是一個膠袋抑或一名小孩。不過,無人駕駛技術一日千里,2004年還沒有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能橫渡美國百多哩的沙漠,翌年已有5輛汽車能夠行畢全程。
徵集本港獨特路況資訊
這場媲美百多年前汽車取代馬車的劃時代潮流,勢必改變人類生活模式。不過,香港暫時卻彷彿置身事外,發展了無寸進。可幸近日《財政預算案》直指要大手投資創新科技,科技園也表示要發展智慧園區,包括研究無人駕駛汽車。其中可以着眼徵集香港本身獨特路況的資訊,為本地未來推出無人駕駛鋪路,譬如我們沒有下雪但有颱風;路牌複雜易令司機誤入巴士專線;路上更不時有司機戲稱「裝甲車」的大型木頭手推車等。
除了學術和研究領域,政府在規劃時亦應該把無人駕駛納入考量,例如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到的智能街燈,就應該考慮到為未來推出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做好準備,加設發放及接收空間數據的裝置,這是無人駕駛汽車必須的資訊,由於香港樓宇高度密集,定位系統時有誤差及失準,如智能街燈能提供準確的空間數據,再配合物聯網和5G未來的廣泛應用,既有助行人和司機以智能手機輕鬆尋覓相關位置,更可方便長者及視障人士。同時,巴士公司也應在車隊加裝設施,確實掌握路上巴士的位置,預測到站時間的流動應用程式準確性便可再提高。
這些公共交通和空間數據等資訊,如果能進一步與來自手機用戶的數據結集並列在CSDI上,讓公私營機構和程式開放者以至一般市民共享,將有利香港開拓創新科技。正如近日總理李克強指出,在未來一年規劃中,數據是發展的關鍵,可以「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發應用」。
無人駕駛大有可能如智能手機般改變我們的生活,也令長者活躍如故。智慧城巿以科技改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