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鼓勵初創措施初見成效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鼓勵初創措施初見成效

 

這一兩年政府推出了多項促進創業的措施,包括成立了創科局加強科技創意發展,也有多種公私營資金協助初創起動,譬如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政府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基金共同投資;還有20億元的「院校中游研發計劃」,鼓勵大學基礎研究與知識轉移;預算5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結合公私營力量,鼓勵以創新及科技造福社會。種種措施似乎已經初見成效,2016年調查結果顯示,在香港新註冊的初創公司按年增加了24%,至近2000間。

 

港深科技園令人期待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新註冊的初創公司中,近三分之一、即約600間是非本地的公司,它們大多來自歐美。這些「過江龍」聚集在數碼港及科學園,1月中的StartmeupHK創業節,到處也是他們的身影,例如紐約律師來香港創立上門替人化妝造髮型的業務,透過網上平台吸引忙碌的專業女性幫襯。

 

又如早前曾介紹的16歲美國少年,去年在本地創立了網上平台,教授程式編寫之餘,亦為國泰航空和微軟等大企業撮合香港的網絡好手,為年輕人提供實現夢想的資金或工作機會;也許這些大企業更多是與本地網絡好手合作,例如有企業創辦人集合香港、內地和南美不同專才,設計手機程式幫助司機找尋泊車位。

 

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和人才滙聚的地方,我們的法治和廉潔也為人熟悉,筆者喜見政府除了出錢協助初創起動,還在面積達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區和深圳合作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個由香港科技園管理,套用本港法律,主打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等四大領域的園區令人期待。至於首次寫入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結合香港、澳門和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9市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眼光宏大,也令香港有更大發揮的機會。

 

所謂「產處不如聚處」,也正如顧問公司麥肯錫指出,初創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發明,更重要是懂得如何把發明商業化,加以發揚光大,這是人才滙聚的香港將來可以繼續好好發揮的角色。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