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智慧城市從1.0到3.0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從1.0到3.0

 

早前久違地打開電視機,看到新開的電視台在新聞中介紹內地「智慧城市」發展,筆者才頓覺這個概念最近開始在香港「落地」,有望逐漸成為大家日常的話題。

「智慧城市」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它是指利用各種資訊科技,整合城市的系統和服務,目的是改善城市管理,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智慧城市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

「智慧城市1.0」是指以科技為本,科研人員以打造高效能、高技術的未來城市為目標,但未必顧及用家的需要,南韓的人造島「松島」(Songdo)是著名的例子。這個島靠近南韓首都首爾,於2009年正式啟用,城市設計非常先進,不過據聞商業區至今仍很寥落,使用率嚴重偏低。

「智慧城市2.0」也強調先進技術,但目標是改善民生,屬於由政府牽頭、從上而下的模式。例子包括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當地巿長為山邊的貧民窟設計感應系統,監察山坡變化,務求減少山泥傾瀉的傷亡。這個模式除了有助改善民生外,效率也很高。

全民建構 終極目標

在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影響力驚人,「智慧城市3.0」於是產生。這是從下而上、由市民帶動的模式,好處是更充分運用資源和數據,並可作出更具智慧的決策。

奧地利的維也納便是其中的表表者,譬如公營機構維也納能源(Wien Energie)的太陽能項目,要在2030年前達到以再生能源產出五成電力的目標,為了爭取市民支持,政府邀請大家入股該項目。又例如在印尼雅加達,利用廣大市民報告水浸的「推文」(Tweets),製成實時的水浸地圖,有助減少水災對民生的破壞。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當地9000多名市民和全球逾2萬人合力創造「溫哥華最環保城市2020行動計劃」(Vancouver Greenest City 2020 Action Plan),亦屬於「智慧城市3.0」的例子。

全民共同建構城市的模樣,正是智慧城市的終極目標,但是如何群策群力,把民間小群組結集成為新力量呢?這正是「智慧城市聯盟」(Smart City Consortium,簡稱SCC)成立的目的,我們於今年3月創立,剛於6月下旬舉行了第一次會員聚會。

300多名會員和嘉賓當天把中環蘭桂坊的會場擠得水洩不通,遲來的更要站到走廊。嘉賓有金融銀行界(中銀、法巴、Visa、英國保誠等)、公用事業(如兩電)、教育界(港大、理大、IVE等)、專業顧問(如KPMG、PwC、麥肯錫)、地產發展(信和、有利、大生等)和政府相關機構(科技園、貿發局等),當然不可少的是資訊科技界(如微軟、IBM、HP、中移動、香港電訊、Singtel),以及創科局和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官員。

不過更矚目的,肯定是許多來自中外的年輕面孔,他們不少是初創公司代表,參加聚會既是廣結善緣,也為尋找靈感,當天的FinTech(金融科技)論壇亦非常精采。正如一位朋友在臉書中分享道:一眾小支付公司和FinTech支付公司如何處理牌照問題,以及有什麼支援;保安問題和政策條例又有什麼可以改善;也要反思面對眾多外來競爭,香港有什麼優勢......如此種種問題,我們不期待即時得到所有答案,但大家能夠坐下來共商解決方案,也是向前邁進重要一步。

這次聚會最令人欣喜的,是製造了良機促進不同行業、不同國籍、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交流,有助啟迪與會者尤其年輕創業人的靈感。我期望往後大家會一起出謀獻策,全民參與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