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4

智慧城市須有人才基礎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須有人才基礎


「智慧城市」議題在各界人士和機構推動下,很多有識之士都熱烈討論、出謀獻策,未來發展令人期待。不過也有人提出一個基本問題:香港是否有足夠人才來支持智慧城市的推行?

的確,智慧市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只是建造一座高科技城市,然後把人放進去居住,還需要身在其中的市民齊心合力,用我們的智慧妥善維持城市運作,並推動未來發展。而能善用、管理以至研發創新科技的IT相關人才,更是智慧城市的中堅分子。

在早前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榜,以電腦科學及資訊系統科而言,香港科技大學位居全球第十四,亞洲第一則被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但整體而言香港各大學表現不錯:港大和中大分排第十九和第二十二,城大和理大則打進五十名內,較去年進步。

事實上,上述成績實屬難能可貴,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工程和科技學科在爭取中學畢業生就讀時,都較醫學、法律、商貿等學科處於劣勢。例如據教資會統計,2014年度全日制工程科及科技科學士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約為20萬元,較醫科、牙科和護理科的近40萬元低得多。

冀聯手打造科研平台

為IT行業人才提供優厚待遇和發展前景,再配合優越研發和創業生態圈,是扭轉人才流失的關鍵。筆者更認為,透過「官產學研」結合,打造適合發展科技產業的生態環境,才會令人覺得留下來有機會、有前途。

據悉,香港現時由商界投資和營運的企業孵化器和共用工作空間已逾40間,當中孕育發展的初創企業約有1600間;政府又陸續推出創科創投基金和創科生活基金,以鼓勵社會的創新文化。

把本地大學科研項目轉化為能投入市場的產品,是非常困難但必須廣泛推行的政策。香港過往有理大的MyCar電動車,有源自中大的慧科新聞搜索,近年還有科大畢業生創立的大疆無人機,證明了學界科研的潛力。

政府近年透過由教資會資助等方式,加速把上游科研成果轉化為下游商品。筆者更希望當局能設計跨部門的協同效應方案,推動官、產、學、研四方聯手,集中在重點領域做出成果,建立科技產業突破框框的橋頭堡。

無疑,近年本港培育科研人才的個別環節有所改善,例如教育局透過資助和課程改革等手段,加強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

但願政府能進一步全面檢視相關政策,讓科技產業的發展有充足人力資源,也讓智慧城市有堅實基礎。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