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

香港化身移動支付少林寺 – 信報

網上版請按此

 香港化身移動支付少林寺


隨着八達通也加入戰場,今年在香港以智能電話作支付工具真的百花齊放,營運機構計有電訊商、信用卡組織、手機廠商、內地及國際支付巨頭,還有即將參戰的銀通等,配合《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於去年底推出,令人對這種內地早已欣欣向榮的「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或Mobile Wallet)在港茁壯成長充滿期盼。

移動支付最早在1997年出現,可口可樂讓消費者傳手機短訊到汽水機購買飲料。不過,現時全球最盛行的國家卻是非洲肯亞,2007年該國推出名為M-PESA(M即Mobile,PESA是當地土話中「金錢」的意思)的手機程式,一個短訊便可滙款「過數」,安全方便,因此有高達九成的成年人使用,交易額達全國GDP的六成。

金融科技大國呢?據美國聯儲局2016年報告,願意使用手機作支付工具的美國人仍是少數,僅有24%。另據德勤去年的調查,英國亦只有13%手機用戶採用移動支付。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這些已發展國家的金融產品很成熟,人人皆有信用卡,日常小額使費有預付卡,行之有效且安全性高,跟香港的情況如出一轍。相反非洲肯亞金融落後,銀行分行少,治安也不靖,攜帶現金殊不安全,於是手機錢包猶如袋中的銀行,迅即擄走用戶的心。

其次是安全問題,近七成美國人和四成多英國民眾皆有憂慮。而根據香港警務處資料,電腦罪案引致的財政損失年年遞增,去年達18多億港元。此外,早前有媒體提及的「儲值黑洞」(即儲值金額不知所終)也令人對移動支付裹足不前。

成功最緊要安全

安全性是許多用戶關注的問題,也是這場移動支付戰的致勝關鍵。因此早前知悉銀通新近推出Jetco Pay P2P服務,我大感興趣。新服務強調安全便利,把銀通現有的自動櫃員機功能延伸至手機上。自動櫃員機多年來行之有效,加上付款方與收款方之間有加密及「動態密碼鍵盤」(即熒幕上的鍵盤編排每次也不同),進一步加強安全度。同時,服務相當方便,「過數」轉賬只須知道收款人的手機號碼,毋須銀行賬號,假日或周末轉賬一樣不受影響。

但是,要平均擁有三至四張信用卡和八達通的香港人試用,可能需要一點「甜頭」。例如早前有公司叫人儲值一百元便送一百元的優惠,便吸引了超過二十萬人登記,一如內地花費數以十億元人民幣的「搶紅包」推廣,可令業務迅速拓展。顧問公司Accenture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些金融體系成熟、移動支付不大流行的地方做過調查,有近八成被訪者說會因為減價優惠而試用。但是,能否持續成長便回歸到服務安全和質素的問題了。

正如本地金融業界人士指出,香港可以成為內地支付巨頭拓展到海外的跳板;如果能在香港這個少林寺做出成績,對進軍金融體制成熟的已發展國家也會大有裨益。話說回來,其實我們只是開發了智能手機的小部分功能,除了移動錢包,將來它可能也會是入門卡、會員卡、身份證......等。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