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靈活政策助年青人走出困境
17年前,香港受「沙士」疫情影響,整體失業率攀升至8.5%,而相對之下,今次新冠肺炎疫情錄得的6.4%失業率則相對較為緩和,但值得注意的是,15-24歲的青少年在兩次疫情之下,同是最受打擊的一群。
回想起2003年沙士肆虐,當年15-19歲群組失業率高見33%,今天的數字似乎沒有當年般驚嚇,但15-19歲和20-24歲失業率差不多是整體數字的兩、三倍,為所有年齡組別之冠。當中15-19歲女性群組之失業率由去年同期的8.2%,以及今年第一季的9.3%,到第二季已急升至18.1%,升幅達一倍,遠超同齡男生和其他年齡組別,情況令人憂慮。
歐洲有一項由1980至2005年進行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經濟危機發生後至少五年內都深受影響,其中以第二及第三年最為嚴重。即使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倖免,他們的收入在之後十年也會較低,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更差。例如日本自1990年代中期起經濟衰退,不少僱主便把聘用形式由長工變成臨時或散工;美國、加拿大和南韓的研究也發現,比起較年長的一群,年輕人往往首先被裁,又同時需花更長時間尋找穩定的工作。
英國「志願組織行政總裁協會」(ACEVO)的報告指出,年輕人失業為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可高達280億英鎊(約2,790億港元),這包括現今及未來的種種支援。
更值得關注的是,失業不但影響個人的經濟狀況,還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年青人,人生經歷不足,特別容易意志消沉。在2003年,香港失業率高企,當年每10萬人便有18.8人自殺,是回歸2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今次疫情雖然未見自殺率明顯上升,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要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措施。
疫情重創本港經濟,如何提振經濟便成為港府當下的要務,我期望港府能夠把青少年的失業問題高度重視,同時透過靈活政策助年青人走出困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