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4招推動創科 數碼基建成關鍵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創科部分,可以着眼幾個方面:
1)人才培訓,裝備未來
「奇趣IT識多啲」計劃向每所資助小學提供40萬,從小學培養學生對IT的興趣及認識;「創科實習計劃」恒常化,資助本地理科大學生體驗創科工作。這些項目有助香港提升本地的IT素養,也為智慧城市儲備更多人才,一旦經濟回到正軌,我們便可以把握機會。
2)電子政府,便民營商
政府表格和牌照申請會全面電子化,大部分政府繳費可電子支付;而研發中的企業版「智方便」,讓企業可作電子身份認證,便利電子商務,這是方便市民生活和營商的重要舉措。
資助創科 須設明確績效指標
電子政府雖好,但根據統計處去年公布的數字,逾49萬名、近35%的65歲以上長者沒有智能手機,因此在推動電子政府以至電子消費券時,應該考慮如何惠及這一群長者。
3)投資創科,促進產業化
財政司也加大對初創的融資支援,包括向科技園、數碼港注資共5.5億;也會在未來2年每年注資47.5億,以支持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我期望這些研發計劃能促進研究成果產業化和商品化。
同時,如何量度成效也非常關鍵。2年前我已指出:政府已投入過千億公帑,在大中小學培訓人才、投資科研、促進初創,平均每個香港市民付出萬多元,究竟回報若干?創造了多少個職位?與其他地方相比又如何?政府應為這些投資設立明確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量度成效,也作為當局往後制定措施的指引。
4)數碼基建,智慧之本
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展露了積累多時的問題,例如「三無大廈」的污水渠管便引起廣泛關注,預算案因此預留10億資助維修工程。
但2019年的資料顯示,全港「三無大廈」超過9,000幢,優先次序如何安排?如果平均分配,每幢大廈資助僅有11萬,金額是否足夠成疑。
假使政府能夠把內部數據整合,例如屋宇署(樓宇狀況、建築物內渠管紀錄)、渠務署(公共地方渠管紀錄)和政府統計處(劏房人口調查),結合業主的資料,便可針對性地作出改善措施。
整合政府數據 提升管治水平
整合政府內部數據也有助抗疫,綜合每幢大廈人口特徵,包括稅務局(住址、電話、國籍、配偶、同住父母、未成年子女)、教育局(學童年齡、住址、父母姓名、國籍)、醫管局(住址、年齡、電話)等資料,令當局的突擊封區行動更精準、資源調動更有效率。
要便利部門之間的數據整合互通,便需一個數碼基建: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這個平台預期2022年才能啟用,如果能夠加快步伐,將有助提升管治水平。
我希望政府能夠繼續切實推動創科,也致力建設數據基建,令年輕一代得享更優質的就業機會之餘,也令數據發揮真正的價值,促進管治效率,成就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