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把握中國新基建的機遇
去年,內地提倡「新基建」,以數碼科技為傳統產業如鐵路、機場、水利、物流升級轉型,並加速推進新經濟產業,如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預計,「新基建」在未來11年將耗資13萬億元人民幣。投資這樣龐大,香港要把握這些機遇,便要從金融和基礎科研這兩方面著手。
新經濟的特色是輕資產,不像舊經濟融資時銀行必須抵押擔保,而且往往長期未有盈利,一如不少今天取得成功的電商。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巴曙松教授表示,實施上市制度改革後,已有150家新經濟公司在港掛牌,包括不少未錄得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第二上市企業,累計集資4,800億港元,他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支持新基建的融資中心」。
再加上,近年來香港政府積極發展金融科技,並大手扶持初創,至今本港已產生了不少從事金融科技的「獨角獸」 (未上市但估值達10億美元的初創),包括TNG、Welab、Airwallex、BITmex,可見實力非凡,如能持續在不同領域著力如跨境金融,可有助強化新基建的實力。
事實上,香港在基礎科研的實力早已有目共睹,在不同的國際評核中也能躋身前列,如「SCImago期刊及國家排名榜」(SJR),根據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及影響力,從1996年至2019年,本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於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第十,可見本港科研實力強勁。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指出,內地科技發展基礎研究不足。而基礎科學研究正是新基建中重要一環,預計香港科研可在新基建中大有發揮。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要保持舊經濟實力之外,更要致力加強新經濟發展。而新基建是推動中國新經濟發展的重大策略,香港如能積極參與,定能有助本港經濟再次騰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