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找緊中國新基建的機遇
去年,內地提出「新基建」概念,務求以創新科技把基建智能化,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促進新經濟。範圍涵蓋甚廣,包括5G、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以及傳統如鐵路、機場、水利等的升級整合。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估計,未來11年新基建將耗資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如此龐大,香港可如何找緊這個機遇?
從金融方面來看,新經濟的特色是輕資產,不像舊經濟融資時銀行必須抵押擔保,而且往往長期未有盈利,一如不少今天取得成功的電商。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巴曙松教授表示,實施上市制度改革後,已有150家新經濟公司在港掛牌,包括不少未錄得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第二上市企業,累計集資4,800億港元,他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支持新基建的融資中心」。
而且,政府近年積極推廣金融科技,並大手扶持初創發展。本地初創社群Whub指出,香港於2019年在金融科技發展已成功打造了幾個「獨角獸」(未上市但估值達10億美元的初創),包括TNG、Welab、Airwallex、BITmex,可見實力非凡,我認為本港如能繼續在不同領域努力,如跨境金融,可有助強化新基建的實力。
此外,香港在基礎科研的實力強勁,在不同的國際評核中也能躋身前列,如「SCImago期刊及國家排名榜」(SJR),根據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及影響力,從1996年至2019年,本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於全球190個經濟體中便排行第十。港產「獨角獸」商湯科技的行政總裁徐立早前曾表示,香港科研基礎頂尖,是內地有所不及的。而基礎科學研究正是新基建中重要一環,相信香港的科研實力可在新基建中大有發揮。
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除要照顧舊經濟外,更要像內地般致力加強新經濟基礎。 新基建已成為推動中國新經濟發展的重大策略,香港應積極參與,以激活本港經濟,並有助鞏固本港在大灣區以至亞太區的優勢。
鄧淑明博士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