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8

探索香港創科之路(五之四) - 文匯報

網上版請按此

 

探索香港創科之路(五之四)


香港和深圳發展進程不同,創科產業各具優勢,在大灣區的發展上同樣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是大灣區中最國際化的地方,在金融貿易和航運物流上地位優越,早為本港創科奠定穩健的基石。香港憑着國際化的優勢,對國際法規和監管要求亦有透徹理解,擁有如紐約和倫敦般優厚的條件發展合規科技(RegTech)平台。香港可以擔當國際樞紐角色,引進國際科創企業及頂尖科技人才到大灣區發展。

而香港憑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匯聚四方資本的能力不容忽視。過去12年,港交所有7年都榮登全球IPO集資排名榜首,2020年集資額達3,975億港元,吸引全球企業和人才來港尋找機遇。根據投資推廣署去年底的調查,香港有35%創業者來自外地,其中逾四成來自美國、英國和澳洲等地,初創社群相當國際化,而發展金融科技的初創公司已超過600間,如能加強結合香港的科研與融資優勢,在創科發展上有持續發展,定能協助大灣區科創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

港與海外聯繫緊密

與此同時,香港一直以簡單而低廉的稅率、健全的法制、自由流通的資訊和保護知識產權制度等措施見稱,早為海外人才打開便利之門,有利匯聚頂尖科技人才來港發展。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本年1月底發表的《2020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香港在全球155個城市中排名第六,人才競爭力大幅領先內地城巿。

況且,香港是亞洲的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可吸引海外科技研發、創意及設計生產企業,以香港作為平台,向大灣區內企業引進海外技術的知識產權,同時把本地以及區內其他城市的科研成果推廣到國際市場,達至雙贏。如香港在科研基礎和基建應用表現卓越,並獲得國際認同,而這些經驗全是需要發展數碼經濟的東盟所渴求,可有助輸出專業知識,進一步擴闊香港創科發展的空間。

深圳創新科技發達

至於深圳,近年在創新科技領域上成績斐然,是多個龍頭創科企業的所在地,有中國矽谷之稱,被視為內地的創新科技中心。深圳在2010年推出的《孔雀計劃》,以重金招攬人才,計劃已累計引進超過十萬人才。深圳市的專才方案奏效,市內已匯聚科技專才逾400萬,更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中,成為「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深圳已建立一個豐厚的資訊科技人才庫。

近年,深圳在數碼基建上不遺餘力。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已建成逾4.6萬個5G基站,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3個,密度全國第一,獲工信部評為「5G獨立組網最佳城市」,並在多個領域,包括城市管理、健康醫療、教育旅遊等開展應用項目,冀發揮5G的價值。同時,深圳市政府的數據開放平台早於2016年推出,開放的數據項總量逾2.4萬項,在2020年的「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地級(含副省級)排榜首,獲「數開繁盛」大獎,並在「利用層」單項排名第一,被視為中國「最互聯網」的城市。

港深合作 成就更多

有賴人才匯聚、先進的數碼基建,以及優厚的土地資源,再加上多年的生產製造能力,令深圳的創科產業能夠蓬勃發展,深圳在推動大灣區蓬勃發展的角色上舉足輕重,既可以為金融、創科、高端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提供更完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其實,香港與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策略下,兩者應扮演合作夥伴的角色,共同探索更大的合作空間,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港深在創科產業的協調合作上,應秉持「取長補短」的態度-香港發揮科研功能,而深圳有完備工業製造基礎和廣闊的市場應用環境,可作大規模生產及加工。同時,香港面向國際市場,完善各項人才配套,孕育科研人才;而深圳則面向內地,優化廠房以及各項生產配套,兩地可作出妥善的分工。

目前,政府正致力發展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將成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並與深圳福田科創園區共同組成具協同效應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將香港雄厚科研實力與深圳先進製造能力結合,從而產生協同效應,發揮港深兩地優勢互補的功用,進一步堅實香港的科研實力,並顯現出深圳的先進製造能力,從而組成涵蓋上、中、下游的增值鏈。兩地政府也要共同制定合作區的聯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及出入境等方面的便利流動及支援措施,並共同向外推廣雙方在創科方面的優勢,吸引國內外人才和企業落戶,攜手為合作園區引入人才。

筆者相信港深創科園可促進港深兩地強強聯手,推動兩地創科產業生態鏈,成為推動大灣區內創科發展的重要引擎,並可為香港和大灣區青年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