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

完善城市規劃之道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完善城市規劃之道

世界銀行對全球14個城市作出的「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評核中,香港雖然成績理想,高踞第三,但要更完善地規劃城市用地,相信仍存在不少的改善空間。

今年「Esri青年學人大獎」亞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的鄭志釗同學便嘗試擴大範圍,從區域層面,整體探視全港情況,尋找遺漏了的發展機會。鄭同學設計了一套量度指數,內設五大準則,包括「稠密度」(再細分為居住人口、工作人口和大廈密度3個小指標)、「多元化」(即商業、住宅、社區、工業、公共設施)、「設計」(行人路的長度、地形等)、「目的地可達性」和「與公共交通的距離」等。他又邀請了12位在學術界、政府或私營機構的運輸和規劃專家,為這些指標的重要性作評估,以決定每個準則的比重。

結果發現,旺角、深水埗、太子這幾個相鄰的港鐵站形成的網絡最好,土地運用與公共交通結合的效益最大;相反杏花邨、火炭、黃竹坑雖然有港鐵接駁,但土地運用較單一,未有物盡其用,希望決策當局多加關注。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同樣來自港大的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的季軍得主呂穎軒同學就建議當局結合採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建築信息模擬(BIM)兩大軟件平台。他認為前者強於規劃及分析,後者擅長建築設計和文件紀錄,兩者結合有利資訊互通、減少數據轉移的人為錯誤,更促進持份者的合作。同時也可構建虛擬的三維數碼城市環境,更清晰了解新建樓宇和四周環境協調的最佳高度、看到不同時段的日照變化,以及不同單位的景觀。過往便有不少兩者合用而成功例子,如零碳天地、上海街騎樓式唐樓保育項目。

城市規劃所涉獵的問題既繁複又多變,如能善用地理空間資訊,並採用GIS進行多層次分析,我們的城市便能更智慧地邁步向前。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