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引用科技規劃新市鎮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引用科技規劃新市鎮

香港近50年來積極發展新巿鎮,成效有得有失。

以沙田和大埔為例,兩區都能做到平衡城市建設與綠化,同時加入工商業和豐富的民生元素,製造就業機會之餘,也令兩個昔日荒蕪的鄉郊演變成今天成熟的社區。然而,屯門和天水圍因為土地運用單一、配套欠佳,尤其交通設計不善,令居民坐困愁城,天水圍更一度被形容為「悲情城市」。

兩組例子證明完善的規劃不單主宰居民的福祉,而且影響深遠,有關當局必須以此為戒,並引用先進科技,協助預視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促進與公眾溝通,令項目暢順執行。

事實上,近年政府在基建工程上已多番運用創新科技,如房屋署的公營房屋發展策劃、設計和建造也引入3D「現實捕捉」技術,方便收集發展用地的現場數據,節省人手及時間;而東涌東填海工程用上超過30項創新技術,又採用數碼分身、物聯網、雲端系統等嶄新技術,監察日常工地運作。不過,如果當局能善用早已配置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定能事半功倍。

GIS的一大優勢,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強於匯集和統籌不同來源的資料和數據,例如人工智能、建築訊息模擬(BIM)、電腦輔助設計(CAD)繪圖等,連結其他資訊進行分析,對決策有莫大幫助。而且更可以加強政府與巿民之間的溝通,特別是促進公眾了解土地運用規劃方面,GIS的3D地圖展示功能和互動地圖儀表板是一大方便的工具。

6月底,立法會討論關於創科長期發展的用地,涉及面積154.5公頃,比7個鰂魚涌太古城還要大,包括5個新發展區,以及預期在2030年完成、有130公頃的東涌新市鎮擴展區。這六大項目勢必奠定香港未來在智慧城市的基礎,為此,當局應汲取過往的經驗,促進科技應用,令規劃新巿鎮時更完善。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