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網上版請按此
巴士的報請按此
關注認知障礙症 共建關愛共融社會
全球人口持續老化,認知障礙症(又名失智症)患者也愈來愈多。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於二○一九年發表的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差不多每三秒便有一人確診,預計到二○五○年將激增至一點五億人 。
港患者2039年料升至33萬
根據醫院管理局二○一七年的資料顯示,本港六十五歲以上人士患上認知障礙症佔同齡總人口的比率約百分之五至八,而八十歲以上人士的患病比率則大約二成至三成。由此推斷,香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十萬人,數量更按年上升。預計到二○三九年,六十歲及以上患者將飆升至逾三十三萬。其實,認知障礙症患者並不是長者獨有的疾病,中大早於二○一六年進行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五十八歲,而最年輕的患者發病時只有三十八歲,所以任何人士都必須關注這種疾病。
直到目前,認知障礙症還未有方案可以根治,醫學界普遍認為愈早診治,可延緩病情惡化。其中尤以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較難察覺,往往因此延誤了治療時間。中大醫學院最近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MRI)指數,可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而且較肉眼對比更精確和靈敏,如在偵測輕度阿茲海默症方面的靈敏度時,可較肉眼對比高二成五;而在偵測輕度至中度額顳葉認知障礙症及輕度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方面,其準繩率更分別為九成六及八成三。系統同時可分析其他腦部病變體積如腦白質病變,為診斷認知障礙疾病提供更多相關資訊。
由於認知障礙症患者會逐漸喪失認知能力,日常起居生活需他人照料,增添了照顧者的心理壓力。芸芸壓力之中,照顧者最憂心莫如患者走失。有團體去年年初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五百七十六名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照顧者,發現逾三成受訪者表示其家中患者曾經走失,有逾八成的照顧者擔心患者再度走失,有四成照顧者會因此禁止患者單獨外出。為協助尋回失蹤親人,逾三成照顧者表示會使用備有電子追蹤功能的裝置。
須及早制訂政策應付老齡化
賽馬會聯同聖雅各福群會及香港科技大學,於二○一九年開始推行的「友里蹤迹」社區計畫,期望透過結合科技及社區網絡,以增加尋回走失長者的機率。計畫以「守護蹤」智能裝置配合「友里蹤」的手機應用程式(App),當佩戴相關裝置的腦退化患者走失時,裝有「友里蹤」App的社區人士便會收到家人報失通知,只要開啟藍芽自動偵測,如走失患者行經附近,藍芽便可以代替眼睛尋找失蹤長者位置,再透過系統以匿名方式將走失患者的位置資料傳送給其家人,有助收窄搜尋範圍,方便家人盡早尋回失蹤者。
本港人口老化加劇,預計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將由二○二○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二,上升至二○六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五點八,有關當局應及早制定政策以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需要,特別要加強認知障礙症患者及照顧者的支援。我喜見政府已把支援認知障礙症患者及照顧者的社區支援服務「智友醫社同行」先導計畫常規化,並推展計畫至全港四十一家長者地區中心。
事實上,正如從事老人研究多時的張筱蘭博士在其著作《健康長壽:香港實證研究》所指,推廣長者友善及支援社區是重要的一環,有需要以長者為本,改善社區設施 (如房屋、戶外設施以及交通工具),以增強長者對社區的參與。市民大眾同時也需多關懷鄰舍長者,發揮互助互愛的精神,同建關愛共融的社會。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