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藉資訊科技處理危機 善用兩利器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藉資訊科技處理危機 善用兩利器


新冠Omicrom和其他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很多市民因被列作密切接觸者,須送到竹篙灣檢疫,忙亂之中令大量檢疫人士及其家屬怨聲載道。他們投訴檢疫中心的管理流程混亂,例如求助無門,只能聯絡到民安隊代為轉達,但不少查詢石沉大海。

有評論指事件反映了當局「缺乏有效的跨部門統籌,導致部門間的溝通出現混亂、互不統屬的典型管理問題」,我也認同政府責無旁貸。

近年香港遇到的危機一浪接一浪,從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2019年社會事件,以至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搶口罩、搶物資,到污水驗出病毒令多棟大廈被突襲圍封強檢,以至最近的大規模檢疫隔離,在在測試特區政府的應變能力。

要應付危機,內外溝通協調至為關鍵。工欲善其事,資訊科技是數碼時代的利器,這裏包括兩個利器:

便利部門溝通 提升政府應變力

一)政府內部:中央資訊平台協調應變

正如日前有立法會議員指出,各部門應該盡快使用聯合運作平台(COP,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這是一個以地圖為核心的中央資訊平台,方便各部門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互通信息,迅速統籌行動,例如衞生防護中心(檢測人數、竹篙灣檢疫中心和指定檢疫酒店入住率)、醫管局(入院人數、診所及醫院服務)、食環署(食物供應)、教育局(停課安排)、新聞處(闢謠)等。

香港個別部門例如土木拓展工程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早在2018年已經開發COP,收集斜坡與山泥傾瀉等資訊,上載到雲端綜合處理,並在大屏幕上顯示緊急事件分布,促進各個部門面對自然災害的應變能力,這是政府內部溝通的良好示範。

不單如此,COP讓部門之間分享緊急資訊之餘,更是綜覽全局的指揮中心,是物流和人手調動的重要工具,例如面對竹篙灣檢疫中心驟增的服務需求,政府應該改善物流,增加24座保母車和司機的數量(目前閒置的校巴不少);在中心內為工作人員配置單車或高爾夫球車,以便他們更快速地往返,也更好地為隔離人士服務。

此外,政府可考慮從多個已關閉的疫苗接種中心,調撥已有基本防疫培訓的臨時工,轉為協助檢疫中心,例如接聽查詢熱綫電話等。

從疏散災民到庇護中心、移走樹木令幹道恢復暢通,以至檢疫床位分配、檢測設施安排、醫院病床管理等,COP背後的地圖資訊,令執行者可以清楚看見不同資源的分布情況,從而配對需求。

一站式羅列主要信息 穩定民心

二)面向市民:一站式儀表板穩定人心

兩年前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人心惶惶,政府運用互動地圖儀表板實時公布重要資訊,協助市民掌握疫情趨勢,穩定民情;今天,隔離人士和親友同樣因資訊混亂而煩燥不安,如果當局也可以把主要信息實時公布,例如各檢疫設施床位入住率、檢疫中心檢測量、確診人士的房間區域等,以地圖一站式羅列出來,令人一目了然,並附以流動應用程式作即時通報,則可令人更有預算。

對於特區政府常被詬病不懂善用資訊科技,平心而論,政府不是沒有汲取過去處理危機的教訓,只是未能充分掌握及靈活運用。有指新加坡智慧城市排名亞洲稱冠、深圳能靈活運用智能科技管理城市和抗疫,在於領導班子大多工科理科出身--新加坡總理公署(PMO)內,總理加上18個部長中,有14名修讀數理、工程、醫科;深圳市長和7位副市長中,有6位在大學修讀工程相關科目,而香港問責官員中有受這些訓練的不足一半,因此本港管理團隊可能不及新加坡和深圳般勇於嘗試和使用創新科技。

我則認為,在智能手機和裝置無處不在的今天,擁抱創新科技的態度其實更加重要,希望官員可以秉持開放的態度,積極謀求利用資訊科技處理危機,這才是市民之福。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