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如何令香港生出創科金蛋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如何令香港生出創科金蛋     

2019年2月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重點之一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當時訂定近期規劃至2022 年,遠期展望至2035 年。3 年轉眼屆滿,是時候回顧我們的進度得失,並展望將來的方向。

過去3 年,香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前有歷時半年的社會運動,後有連綿的新冠疫情。不過,好消息是,在外圍來看香港優勢依然。例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全球創新指數」(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 ), 過去4 年香港排名雖然有起落,但都在全球15大之內;而香港幾間大學也一如以往,在QS 世界大學排行榜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名列全球100強。

去年中央發布「十四五」規劃,更明確表示要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牀醫學與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等尖端科技。觀乎環球大學排名中,香港在計算機科學與信息系統、電子電氣工程等,同樣有4、5 間大學躋身全球百大,顯示本港高等院校在尖端科技的研究甚具優勢,加上我們的國際化環境,應該極具能力在這些領域發光發亮。

然而事實是否如此?民間智慧最實際,在香港,如果父母聽到孩子要做醫生、律師或會計師,都會欣喜非常;但如果孩子說的是研究員、科學家,反應相信會截然不同。

事實上,毗鄰的深圳,當其新經濟早於2019年已佔當地生產總值(GDP)超過六成、國家級高新科技企業達1.7萬家的時候,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產業在2020年才達到GDP 的1% ——即使政府近年已投放了過千億元支持發展;對比同期本地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依然分別穩佔GDP約兩成。

GII 的香港部分也可見端倪——香港雖然在2021 年排世界第14 名,可是在「輸出知識與科技」一項,香港在是次研究的132 個經濟體中僅排第62 位;而當中「知識擴散」更幾近「墊底」排第128位(「知識擴散」包括了高科技和資訊科技出口佔貿易的比例等)。

港府創科發展意識不強

當大家都覺得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上萬事俱備,應該是一隻可生金蛋的鵝,可是這枚珍貴的金蛋卻遲遲未見,為什麼?

有人歸咎於政府以文官為主,不似深圳、新加坡等以科技專才領導。不過看看兩年前新冠疫情爆發之初,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出疫情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香港短時間內亦緊隨推出類似的地圖儀表板來展示主要疫情資訊,讓市民掌握最新消息;而現在以污水檢測找出「隱形」患者,把握防疫先機,向污水檢測呈陽性的大廈進行強制檢測,毋須封城,減少市民不便。這些都有賴例如地理資訊系統(GIS)、香港大學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病毒監測系統等先進科技。這些經驗都令人鼓舞,也足以為大灣區和內地城市借鑑。

由此可見,香港政府不是不懂得運用科技,只是整體上對掌握創科發展的意識不強,例如有科技公司抱怨在申請企業支援計劃時,被要求填上未來兩年會實踐的創舉,令人啼笑皆非(註1);又例如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或交椅洲人工島時,政府中人仍沿用舊法去評估和規劃,而少運用GIS 等新科技,即使早已配置了這些軟件,也不理這已是全球各地政府規劃時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把它束之高閣,白白浪費了公帑,也折損了效率。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去年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深圳的創新生態鏈是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推動創新體系的變革和系統重構,科研(R&D)投入在2020年佔GDP 達5.46%(同期香港是0.99%;廣東全省為3.14%),結果造就重點戰略實驗室落戶深圳、「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三分之一等的創科成就。

同時,有本地創科人在傳媒訪問中提到(註2),內地不同省市政府,如南京、烏鎮、合肥,對外來創科產業落戶趨之若鶩,大手撥出研發資金、住屋子女教育補貼,「加起來不會少於2000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香港的繁複申請手續,難免令人卻步。

特首領軍設高層組織 督導整體發展

對於香港可以如何走上創科坦途,本地傳媒和智庫如團結香港基金等都提出了很實在的建議,包括把大學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變成考核和撥款要求、加大研究員可分享的產業收益、引進龍頭企業打造產業生態、政府「未來基金」投資高深硬科技、設立跨學科跨院校的主題實驗室和相關研究院等。

但要解決香港創科發展停滯的問題,我們要先針對癥結,對症下藥。我想起17年前蘋果「教主」Steve Jobs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說的一句「stay hungry」,有人譯為「永不滿足」。雖然疫情重挫經濟,但香港勝在底子厚,因此儘管我們會抱怨百物騰貴,惟少有人會三餐不繼,這個心態是整個城市的,不分上下。而創科由基礎研究到成為產品,耗時十年八載也等閒,對講求「高效率兼高回報」的香港而言,更恍似天方夜譚。

因此,我認為在諸多意見中,最有效的是從上而下,由特首領軍聯同科學專家設立高層組織,指揮和督導香港整體創科發展,檢視及更新現行法例、院校評核制度、項目審批程序、港深合作、人才培訓等;最重要的是,以應對新冠疫情的特事特辦方式,雷厲風行。

「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領導者在關鍵時刻,更需要高瞻遠矚和不懈的魄力,帶領香港跳出框框,令這隻金鵝有望生出創科金蛋,成就國際創科中心。新一屆特首選舉在即,這正是我對新特首的期望。

註1:bit.ly/3HRQSYa註2:同註1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