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後疫情經濟發展不容忽視!如何促進潛力無限創科產業,讓香港經濟再起飛?
第五波疫情對香港造成嚴重打擊,不但確診及死亡人數破新高,還令原本已逐漸復甦的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潮,不少店舖停業或關閉,勞工市場亦急劇惡化,最新一期的失業率回升至4.5%,失業人數增至157,900人,預計短期內將繼續惡化。
面對嚴峻疫情,政府當前要務是緩解民困,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也提出多項扶助措施。但長遠而言,我們也不能忽略整體經濟發展,尤其是促進潛力無限的創科產業。
要拓展創科實力,便須增加研發開支。特首曾提出要在本屆政府5年任期結束前,把本地研發(R&D)總開支相對GDP的比率倍升,即由0.73%增加至1.5%。可是,根據統計處最新的數字,截至2020年,香港的研發開支仍然只佔不足1% GDP,進展遠遠未如理想。反觀毗鄰的深圳,研發開支年年遞增,在2020年的投入佔GDP達5.46%,較之前一年大增14%。其實內地也受新冠疫情打擊,但整體研發投資依然強勁,單在2020年內地R&D總量已達GDP的2.41%,去年也微升至2.44%。即使香港能實現5年前的目標,與內地仍有距離,只能期望未來香港可以認真加把勁追落後。
至於扶持初創方面,政府應以深圳和外地的初創基金投資作參考。如挪威創新署在2020年對新興產業125億挪威克朗(約110億港元)的投資,以及深圳以市場方式運作、總規模100億人民幣(約123億港元)的「天使母基金」。前者每一挪威克朗可刺激1.5倍的投資,而旗下投資的初創企業(成立3年之內)的營銷在2020年增加了超過15%;後者據報已培育了「潛在獨角獸」(估值逾1億美元)56個、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1個,足以推動深圳新經濟的發展。港府雖有提出會在「未來基金」的「香港增長組合」增配100億元,但如基金可設立類似的主要績效指標(KPI),並制定回報期和機制,不但有利市民監察成效,還對我們日後向外地輸出智慧城市服務有深遠影響。
因應疫情所需,政府確認生命科技的重要性,但卻明顯冷待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三個範疇,欠缺平衡發展。如今次的預算案中,人工智能只屬發展生物科技的一部分;相對生命科技撥款100億,金融科技僅得1,000萬撥款,以資助新概念的驗證測試;至於「智慧城市」更隻字不提。然而,發展智慧城市如開發綜合數碼平台,可促進數據整合和信息互換,以提升城市的運作效率,更有利長遠的經濟發展。
誠然,要促進創科產業,關鍵是各界攜手合作,以達致協同效應。我建議當局採用互動地圖儀表板,一如政府新冠疫情儀表板般,把投資的行業和地區分布、投資金額和回報開誠報公,令施政透明度更高,這樣不但起著互相監督的作用,更符合數碼時代的管治之道,有利帶動香港在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起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