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如何應對疫情下的負面情緒 - 星島日報, 巴士的報

星島日報網上版請按此

巴士的報請按此

如何應對疫情下的負面情緒

抗疫兩年多以來,香港人疲於搶購糧食及抗疫物資、擔心停業停工,還要憂慮染疫被送往隔離中心,心理壓力大增。再加上第五波疫情嚴峻,確診及死亡人數屢破新高,負面消息籠罩下,港人情緒難免不勝負荷。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二十四小時情緒支援熱綫接獲與疫情相關之求助個案明顯上升,單是今年首兩個月就有二百七十二宗,相當於去年全年六百五十五宗的四成。港人情緒面臨崩潰,日積月累會引發各種情緒問題,繼而產生自殺傾向。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防止自殺早期預警系統」便曾於三月二十三日響起了警號,顯示該日前七天內的自殺個案估值平均數超越「極高」警戒綫。

負面情緒會帶來心靈創傷,還可能鬱結成病,危害健康。美國心理學會(APA)指出,當個人長期承受過大壓力會影響生活,導致長時間分泌皮質醇,即所謂「壓力賀爾蒙」,除削弱免疫系統的活動,妨礙T細胞繁殖之外,更容易誘發各種的疾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哮喘及中風等,甚至損害腸道、免疫及神經系統。另有研究指出,長期的情緒困擾更可能誘發不同類型的癌症。美國已把情緒壓力列為當地六大死因的主要因素,包括:癌症、冠心病、意外傷害、呼吸系統疾病、肝硬化和自殺。

不少志願團體設情緒支援

其實,短期的負面情緒大可透過作息、運動、尋找傾訴對象,又或是借用坊間的減壓工具等去作自我調整,例如運用鮮明色彩、音樂或正面鼓勵的語句作為情緒治療工具,而歡笑聲不但可以感染他人,還可以發放正能量。本港兩名中四女生為此設計了一個可讓用戶模仿朋友的笑聲,練習「大笑瑜伽」的應用程式「快樂鳥」。程式剛獲得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銀獎及特別嘉許,可透過雲端的人工智能情感識別器,根據面部表情自動給予幸福分數,累積得來的分數更可作為慈善積分,捐贈予非牟利機構,程式同時也會發送短訊鼓勵用戶多作溝通。類似這樣專門針對減壓需要的應用程式只要大家適時應用,相信也可以緩和情緒和減輕壓力。

不過,當負面情緒持續沉澱卻遲遲無法消除,還需要尋求專家幫助。若擔心相關費用高昂,本港也有很多志願團體設有情緒支援平台,可協助緩解不安情緒。如浸會大學研究團隊於一九年獲創新科技局旗下的「創科生活基金」,資助展開為期三年的認知行為網上治療計畫「勇破抑鬱谷」,讓情緒困擾者透過網上個案示範和動畫影片,學習不同的認知行為技巧,又或跟臨牀心理學家面談,從而改善情緒問題。香港心理衞生會也推出全港首個梳理情緒及精神困擾的免費手機應用程式「輔負得正」,提供情緒測試、綫上輔導、心理健康資訊及求助資源,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並由專業社工為求助人士提供綫上輔導服務,協助他們把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態度。

生活總會遇上挫折而帶來負面情緒,只要積極面對,需要時尋求協助,便能消除鬱結。與此同時,大家也應多點關愛與包容,特別在疫情下,多向有需要人士伸出援手,伴他們勇敢前行。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