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請按此
新浪香港請按此
MSN財經請按此
構建低碳出行模式
私家車增加不但造成交通擠塞,還會影響空氣質素,所以許多城市都擬訂政策,以減少汽車流量,但成效卻強差人意。如愛沙尼亞早於2013年嘗試以稅收補貼公共交通,讓市民享用免費乘車服務。但去年該國國家審計部門發表報告指,私家車數量未見減少,至今超過一半人上班仍以私家車代步。
新冠疫情更令問題加劇,即使很多地方的疫情已減退,仍有不少人憂慮被感染而選擇自行駕駛。《經濟學人》結合蘋果、Google和荷蘭導航公司TomTom的數據,研究10個大城市的出行情況,發現2020年8月疫情開始減退時,公共交通用量只回到疫前的4成;東京、紐約、倫敦、柏林、巴黎、羅馬等大城市在封城解除後,它們的汽車用量升幅都比公共交通和步行為多。
減少汽車的成效不似預期,很多地方改而提倡較環保的出行模式,令單車的銷售上升。研究機構NPD指,截至2021年4月,全球單車銷售按年上升了57%,達65億美元,比2019年度上升了140%;而新式的電動單車在歐洲更是方興未艾,配合多國政府(如德國和英國)提供2至4成車價的稅務優惠,估計到2030年,3,000多萬新購單車中,1,700萬部屬於較昂貴的電動單車。
多國政府更在基建中加以配合,例如倫敦政府就增加了40英里的臨時單車徑,並揚言會撥款20億英鎊(約211億港元)建設新的單車基建。不少城市如雅典、布達佩斯、米蘭、紐約及巴黎等,都紛紛把馬路劃為行人專用區,既助市民保持社交距離,也可劃出新的單車徑。
香港礙於人口稠密和行人道狹窄等原因,電動單車之類低碳環保的交通工具仍不能合法在港行走,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上又難以完全以單車代步。因此,港府在規劃北部都會區時,如能致力發展和環保並重,銳意提升單車的可行度,讓市民可以環保工具出行,定能改善社區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