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智慧城市 4.0 (十八):善用地下空間資源
香港土地不足,房屋供求失衡,致令社會矛盾衝突增多。有見及此,有人提出拓展地下空間,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供應,另一方面配合政府近年推廣的「易行城市」政策,提供冬暖夏涼的地下公共空間,鼓勵市民安步代車,減少路面汽車流量。
從立法會秘書處於 2020 年發表的研究文件顯示,本港過去數十年曾進行多項地下空間發展研究,如 2015 年就尖沙咀西、銅鑼灣與跑馬地及金鐘/灣仔等地區進行的策略性地區先導研究,特別是尖沙咀西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擬於九龍公園地底建造 5 層空間,用作多元化社區用途,令人期待。
不過,計劃提出七年以來,卻只聞樓梯響,未見明確進展。據知,影響本港發展地下空間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香港尚未廣泛製作及應用三維(3D)地底環境地圖和模型,致令政府在缺乏宏觀角度和多層次的整體規劃策略下,難以全面考慮地下空間的構建及其與周邊環境發展的連接和互動性,因而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其實,三維地底環境地圖和模型在海外越來越受到重視,證明其實用和可靠性。如果我們能盡快為地下空間,包括地質、地下公用設施管道和隧道等,建立一個全面的數據庫,或稱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以作多角度和多層次的空間數據分析,便可支援政府作出智慧規劃,有助大幅提升可使用的空間資源。
事實上,建構這個地下 SDI 的技術早已存在,重點反而是眾多政府部門的協作,如當局能以結果為目標,積極連結政府內部數據,便有助各部門規劃更完善的方案,讓我們珍貴的地下資源可用得其所。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