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多元化的創科投資
政府在2018年度財政預算案確立4大創科發展範疇,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惟新冠疫情持續,香港近年加強發展生物科技,對其他範疇的關注和投入明顯減少。然而,若只高度集中在生物科技而短期內未見成效,就如同大額投資失利,沒有退路,難以說服公眾繼續支持。故此,我們必須要分散投資。
以色列10大最活躍科創投資平台之一OurCrowd的創辦人指出,投資大原則是多元化,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刻哪個領域會興起」。該平台投資的,就包括人工智能、資訊保安、電子商貿、醫學護理、食物科技等,2017年以來投資項目超過260個,包括已獲Uber收購的共享單車企業JUMP、微軟收購了的網絡安全公司CyberX、已在美國紐約上市的保險業平台Lemonade,以及生產植物肉的Beyond Meat,務求把雞蛋分放在多個籃子內,增加成功的比率。
其實,本港在不同的創科範疇上都盡顯優勢,例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又不乏金融人才,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極具潛力。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各國獨角獸企業(估值至少達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在軟件、深度科技(deep tech)、FinTech、消費者4大領域的分布,中國在FinTech上明顯偏少,大約只佔內地獨角獸企業半成,比全球平均數明顯地少。香港金融發展在世界早已舉足輕重,業界對行業所需、潮流觸覺都非常敏銳,加上法制完善,如能着力經營,大有條件以本身的強項,補國家之不足。
疫情加速科技發展,香港有深厚的基礎科研底子,必須善用。說到底,創科投資的最終目的是提振經濟,改善民生,解決問題。問題是如何可令社會受惠,因此,我們必須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和時間表,務求投資和成效成正比,同時顧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